之前一直不知道,“明明德”前面一个明是动词,彰明,发扬的意思。“明明德”就是发扬高尚的德性。
因为德性有高尚,那么就一定有低俗,低贱,卑鄙的德性与之相对。要发扬高尚的德性,就得从心里出发,正心诚意。
这也是很多圣人先贤躬身践行的原因,就是希望通过这些影响后人。
当然中国的传统,还是流传了下来,大部分的血液里是有这些高尚的德性的,只不过确实又会受短暂的私欲蒙蔽而已。所以时时刻刻心存善念,存养天性就变成了一生的功课,同时也变成了如何让后人遵守传播的责任。
所谓知行合一,知和行是分不开的,知既是行,行既是知。这就是天道规律。为了理解方便,分开单独各自说出来,反而引起了很多误解和偏见。
我自己亦是如此,很长时间都以为要先知,才去行,按照知道的去行才叫知行合一。如果做不到,就感觉自己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就会用自己执行力不行来鞭打自己。
这个其实是执行力的问题,知道这样是好的,知道行动后的结果也是这样,只是少了行动。
当然这又已经脱离了知行合一的范畴,但过去自己就是这样去理解知行合一的。
才发现,过去的工作经历其实就是在行,通过行,就和知有了统一,也让自己长了很多见识。用这句话来说。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一样的增长了见识,不存在谁不如谁的说法。
如果多读书,却没有体会和自己的思考,读再多也相当于没有读。尽信书不如无书,道理亦是如此。
行万里路,有时候会被认为不如读万卷书,亦是这个担心,只是走马观花,不能通过行去思考,践行,开拓,有可能还不如读书。
发愿立志,从明明德开始,然后知行合一,躬身践行。找寻人生的意义和方向,我想这是自己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