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畔的"专家之约":在休憩中凝聚创新伟力

        夏日的北戴河,碧海蓝天,清风徐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专程来到这里看望慰问暑期休假的专家,向他们致以诚挚问候和崇高敬意。这一延续多年的传统,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专家人才的深切关怀,更彰显了党和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坚定态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这种"专家之约"已然超越了简单的休养慰问,成为汇聚天下英才、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制度安排。

        中国自古就有"礼贤下士"的传统美德。从战国时期"四公子"广纳门客,到唐太宗设立文学馆延揽十八学士;从康熙皇帝开设博学鸿词科,到近代实业家张謇"父教育而母实业"的实践,尊重人才始终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密码。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从延安时期的"知识分子政策"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向科学进军",从改革开放后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新时代的"人才强国战略",党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北戴河暑期专家休假制度,正是这一脉相承的人才观在现代中国的生动体现。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专家们不仅是各自领域的翘楚,更是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他们在实验室里攻坚克难,在讲台上传道授业,在实践中破解难题,为国家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北戴河的碧海金沙间,专家们暂时放下繁忙工作,放松身心、交流思想,这种"有张有弛"的节奏,恰恰符合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历史证明,许多重大科学发现往往诞生于看似闲适的思考中,许多创新突破常常萌发于跨领域交流的火花里。

        在慰问活动中,蔡奇强调"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这既是对专家贡献的肯定,也是对人才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新时代的人才工作,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保障,更要注重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环境。从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到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从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从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到搭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每一项工作都需要用心用情用力。只有当广大专家人才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创新创造,才能真正释放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巨大潜能。

        北戴河的涛声里,传递着党中央对人才的深情厚谊;专家们的笑颜中,映照着对祖国未来的坚定信心。从钱学森、李四光等老一辈科学家毅然归国奉献,到今天无数科技工作者扎根祖国大地创新报国,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始终如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广大专家人才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和推动者。我们相信,有党的坚强领导,有全社会尊才爱才的良好氛围,广大专家人才一定能在各自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从北戴河望向更远的地方,中国创新发展的浪潮正奔腾向前。每一位专家都是这浪潮中的一朵浪花,无数浪花汇聚,终将形成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让我们继续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