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命运的学习,我们看到外在命运和内在自恋,有着密切的关系。接下来谈谈“自我”首先是个问题:
你是怎么判断一个人的呢?判断别人时你最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你最失败的经验又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我判断一个人,一般是通过言行举止。主要就是聊天,通过聊天大致了解他的状态,然后其次看人长相,学过一点儿看人的技巧,但是只知皮毛的那种,现在想来,它竟然指导我的决策,真是太可怕了。
在没这个问题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一点。判断别人成功的经验,一个比我年龄小很多的同事,我当时感觉她简单,就很愿意跟她玩儿,当她不符合我的预期时,我就和她疏远了,这算成功经验吗?
但我的失败经验,非常丰富。曾经有个同事,因为她胖胖的,我的印象就是,性格好,好相处。但实际上接触很短的一段时间,她就疏远我了,而实际上我不知道哪里得罪了她,在我看来还是很莫名其妙。
“自我”是什么?
这是每个心理学从业人士、心理学爱好者,甚至每个人都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武志红老师,在这方面是个很厉害的人,是个很好的伯乐。
分享鲁米的一首诗:
注意每粒微尘的移动。
注意每个刚抵达的旅人。
注意他们每个人想点的不同的菜。
注意星怎样沉,日怎样升,所有河流怎样共奔大海。
当我听到这首诗的时候,是一个中午,太阳很热,晒得我鼻尖冒汗,我心情不太美丽,因为我不想被晒黑,突然听到了这首诗。
然后我沉下心,认真的观察,感受太阳的热度,走到树荫下的阴凉,周围随意摆放的电动车,不断擦肩而过的路人。那一瞬间有种说不出来的好,可能这就是身心合一的状态,放松而专注地体察周围的环境。
午休时,也发现了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就是我可以催眠自己。手机出了点儿问题,没有办法放瑜伽音乐,于是我就尝试在没有瑜伽音乐的情况下,让自己快速入睡。告诉自己放松——深呼吸,在一两个呼吸间就睡着了。
世界如此奇妙,人性如此奇妙,我们可以带上满满的好奇,一起观察探讨。
衡量自我的五个维度
首先声明,自我的5个维度是武志红老师自己的经验性总结,不是严格的理论构建。非常简单,在理性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会从下面的5个方面入手。
自我的稳定性。分数越高,代表一个人的自我越稳定、越结实;分数越低,代表一个人的自我就越脆弱、越容易瓦解。
自我的灵活度。分数越高,代表一个人就越容易及时调整;分数越低,代表一个人越会固守自己的自我。
自我的疆界。一个人会将自我延伸到多大的空间。
自我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程度,他是有汹涌澎湃的力量,还是只是涓涓细流。
自我的组织力。一个人能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自我,特别是在高压的情况下能否及时做调整,当自我被打碎后,能否得以疗愈。
内容比较多,分成三篇,这里讲的是自我的稳定性和灵活度。
自我稳定性
武老师曾面试过数百位咨询师,经常有人问你是怎么面试咨询师的?除了专业方面的考量,还会对一个咨询师的人格作出评估,评估时最简单的两个标准,就是看一个咨询师的自我稳定性和灵活度。
自我稳定性,主要就是看一个人的容器是不是结实。一个人的自我,有外壳也有内在,而自我稳定性,主要看的是,这个人的自我外壳是不是结实。
精神分析,会很强调,父母要做孩子的容器,老师要做学生的容器,咨询师要做来访者的容器……
比如当来访者有强烈的情绪喷发时,你作为一名咨询师,你的自我能不能,像一个结实的容器那样承接住,不至于被来访者的情绪,弄得濒临崩溃,让容器破碎,或者出现大的裂缝。
你能看到,自我稳定性,对一个咨询师来讲,有多重要。容器的外壳有不同质地,它最好是一层坚韧有弹性的皮肤,这样不仅可以承接住情绪和活力,还有足够的敏感度。
有些人的自我虽然结实稳定,但他的自我外壳不像皮肤,而像一些过于僵硬的东西,比如树皮、石头、钢板或厚墙,这时稳定有了,会缺乏敏感性和灵活度。
可以问问自己,自己的外壳是什么呢?还是有其他隐喻?自我稳定性低的话,就意味着一个人的自我外壳有了大裂缝,他的自我甚至是破碎的。
武老师曾听过,两个来访者和一位朋友讲过同样的比喻:
每天早上醒来,都发现自己的心(自我),碎了一地,然后找个破网兜,把它捡起来放到破网兜里,拎着去上班。这样的一天,哪怕没有大事儿,也会感觉非常累。
还有更可怕的:我没有皮肤,我的血肉直接裸露在风中,不管凌厉的寒风,还是温暖的春风,都会给我带来剧痛。
所以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拒绝任何交际,哪怕看上去对他非常有好处的交际,他都会拒绝,或许是他有这样的自我感知。
自我灵活度
自我灵活度高的人,可以敏感地感知他人,可以及时调整自我状态。自我状态有三种,分别是父母、成人和儿童。
比如一位女性,自我灵活度高的话,可以在妈妈、女人和女孩三个状态自由切换,有时甚至可以切换到男性的角色上。
也包括在关系中,姿态的高低,态度的强硬程度等等,自我灵活度高的人,都可以比较快速地做出调整。自我稳定性和自我灵活度,像是一对对立的概念。
自我稳定性,即在关系中,一个人如何能守住自己的自我,不崩塌;而自我灵活度,即在关系中,如何能敏感地感知到对方,并调整自我。
自我灵活度,像是一个人自我的感性程度。如果一个人够感性,他的自我就像是流动灵活的,因此可以敏感地感知外部世界,及时做出种种调整。
最好的状态是,一个人既有高自我稳定性,又有高自我灵活度。比如武老师的一位朋友,在外企做到全球级别,同时处理几十件事儿,不觉得累;还可以轻松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变化多端的工作环境。
如果一位心理咨询师有高自我稳定性,会成为一个结实的容器,能承受来访者的情绪风暴,以及可怕想象和现实。高自我灵活性,可以让这位咨询师敏感感受,和及时调整。
自我太稳定的咨询师,有时会缺乏一些犹如神来之笔的洞见力。洞见力是和直觉有关的,而直觉,似乎是自我不那么完整的人,才会有的东西。
一些自我外壳不结实,甚至有大裂缝的咨询师,他们身上却有天才的光辉。引用鲁米的诗:伤口是光可以照进来的地方。
隐藏于自我深处的灵性之光,得通过一个破碎的自我,才容易呈现出来,假如一个人的自我太完整了,这个灵性之光,就被防御住了。
总结
第一,人格理论有两种,一种是经验性总结;另一种是统计学研究结果。前者就如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也就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理论,后者有大五理论。
第二,自我的五个维度,是武志红老师看人时的一个模型,不是成熟理论,这五个维度分别是自我的稳定性、自我的灵活度、自我的疆界、自我的力量和自我的组织力。
第三,自我的稳定性,是一个考量相对成熟的维度,它像是在描绘个人自我的外壳,可以问问自己,你的自我如果是一个容器,它的外壳是什么质地的,是有弹性的皮肤还是破网兜?还是树皮、钢板、石头与墙?
第四,自我,发生在关系中,这五个维度是在考量关系中的“我”和“你”,例如自我稳定性,是一个人在关系中守住自己的因素;自我灵活度,则是一个人在关系中,感知对方的因素。
问题:
当你有了自我稳定性和自我灵活度,这样的概念时,你会如何评估自己和他人呢?如果分数是1~5分,你会给自己的自我稳定性和自我灵活度打多少分?
通过这个打分,知道自己很自恋,因为这两项我都想给自己打4分。
外壳,我觉得自己是皮肤,因为比较坚韧。当然,可能更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成长越发现,其实自己是个庸人,是普通人,概率论中被统计的大多数,所以就只能锻炼自己人忍受问题的坚韧。
自我灵活度,学习成绩不好,考不上好学校,进不了好单位,很早开始进入社会,只能从门槛最低的销售、客服做起。一直训练的就是见风使舵,看人脸色的能力。
再加上经常写作,总是有种向林黛玉(负面情绪)靠近的倾向,多愁善感,悲春伤秋,为赋新词强说愁。你呢?读者朋友,你会给自己打几分,欢迎你来留言里告诉我,最好顺带说一下理由,谢谢。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