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大道至简,静水流深。涉世俞深,俞感迷惑,继而舍近求远,追逐镜花水月。最后繁华落尽,才能明白,原来,自然的、纯朴的、淡雅的事物,才最本质,最持久,最有力量。
心灵越朴素,世界越美好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唯有心静、心素、心闲的人,才能感受得到这些。王维说: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所以,他才能够领略自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清幽空灵。孟浩然被赞: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所以,他才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松风亭夜凉,风泉满清听”的闲情逸致。
陶渊明自认: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以他才能归园田居,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悠然生活。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这些诗人,跳出樊笼,复返自然,才让他们的内心在朴素之上变得充盈、滋润。
物质越简单,人心越幸福一千多年前,苏轼被贬黄州,与泗州友人刘倩叔共游南山。友以蓼菜、新笋等野菜相待,苏轼品尝后,举箸慨叹: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一生坎坷波折,仕途几起几落,在尝尽人生五味之后,他终于悟得——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超逸,不讲究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返璞归真,让生命回归最舒适的状态。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关系。人间最有味的,就是这清淡的欢愉。所以,物质越简单,人心才越幸福。
生活越素简,内心越丰盈王恭,东晋名臣,官至前将军、青兖二州刺史,也是皇后的兄长。一天,王恭的一位前辈王忱去探望他,看到他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非常喜欢,就找他讨要。王忱走后,王恭即派人把坐下竹席送去,自己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忱听说此事,非常惊讶的说:我本以为你还有多余的竹席,所以才向你要,没想到你只有一张。王恭平静地说: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意思是说,您还不太了解我,我平日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作人无长物,这也是文震亨《长物志》的出处。王恭官居高位,却身无长物,不为外物所累。物质上的简素,成就了其精神上的丰盈。当时的人评价王恭“春风濯濯柳容仪”,以为他是神仙中人!
志芝庵主有一首偈语: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老僧内心清净,风雨不动,不被物质羁绊,不为世俗染杂。白云可算逍遥,但亦为风雨裹挟,只有老僧洒脱无碍,恬淡自安,这才是简素的最高境界。
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
这个世界,没有无成本的占有,你所占有的东西,同时也在占有你。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放下得越多,越富有,活得越素简,内心越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