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和佛教也没有关系。但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慢慢的融合了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吸纳了一些道教文化。
比如现在的佛教除了念经以外有的还看相、算命、看风水,甚至还画符等等。(至于佛教的符灵不灵嘛就另当别论了)
其实佛教本身是不重“孝”的,传入中国以后受本土“百善孝为先”的影响,中国的佛教才将“孝道”纳入修行的。
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和年代,现在很难考定。但是根据记载资料来看,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汉明帝时期(约在公元纪67年左右),佛教传入中国被称为浮屠教。
最初传入时,不过在少数人中奉行,未必为上层官府和史官之流所注意。西元前二年,大月支国(原居我国甘肃的一个强盛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到了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的记录)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魏晋以前为输入时期,东晋南北朝为传播时期,隋唐为兴盛时期。
而道教,是以黄(黄帝)、老(老子)道家思想为基础的。在创教前就有不少术士、方士,分符箓派和丹鼎派,两大流派。
东汉末年的时候开始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
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为中国正统宗教。
南北朝以后,五代统治者基本上都重视儒释道三教,只是各个皇帝对每个教的喜爱、信奉程度有差异,有的更重视佛教,有的更重视道教。在尊奉的同时,统治者也加强了对佛道二教的控制。
唐宋时期,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元以后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流派。
明代道教开始衰落。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教更加衰落。此时的道教活动主要在民间。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道教亦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西方思想的冲击。道教进一步衰败,在中国五大宗教中降为教团势力和政治影响最弱的一个。由于政治环境、教育资源等原因许多道士文化素质低下,宗教知识缺乏,道教组织松散,各地联系和团结不够紧密,但仍有一批道士潜心修炼,著书立说,课徒传戒,使道教法脉得以延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在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道教界配合上地改革,开展了宗教制度民主改革运动。
经过民主改革,中国道教徒加强了联系和团结,在沈阳太清宫方丈岳崇岱道长的倡仪和政府的支持之下,1957年4月于北京召开了道教界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由岳崇岱任第一届理事会会长。中国道教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