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摄影是一种流派么?这个很难定义。街头摄影可能是最不讨好的摄影形式了,既不会有好看的色调,可能又没有精巧的构图,还总在别人瞧不起(有些人总以为这些「没有技术含量」的照片只要他们想拍他们也能拍的出来)的眼光中存在。
为什么人们还在持之以恒的拍摄街头呢?
第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它太简单了,它完全没有对于器材的限制,对拍摄者的技术也没有要求,没有场地因素模特因素,全凭拍摄者本人拿着相机就能完成。
但它却偏偏又是最难的,拍照片容易,拍摆拍的照片容易,而用瞬间捕捉陌生人的真实情绪却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
街头摄影的的目标是要保留一个时代的珍贵印记,让它们可以在后世成为这个时代珍贵的影像资料。在理想的情况下,影像应该能够使观看者穿越时光,通过照片沉浸在不同的时间中,用心去体验这个场景当时所处的氛围。
就像想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 Vivian Maier 和 Garry Winogrand。
Vivian Maier 的故事自不用说,早已家喻户晓,她用自己的角度全方位的展示了那个年代的芝加哥的点点滴滴,她留下了超过十万张底片,看着她留下来的珍贵影像,能让你置身于那个年代的芝加哥。
而 Garry Winogrand 更是重度拍照成瘾,据说到他癌症去世之后,还有两千五百卷胶卷没冲,以及已经冲好却没有来得及挑选的三十多万张(将近一万卷)底片。
Garry Winogrand 热衷于深入纽约街头,拍摄这个大都会的熙熙攘攘。他每天至少都要在纽约街头消耗掉 3 卷 Tri-X。从他那些看似杂乱的照片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人似乎都在与其他人发生着关系,就像我们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共生体,所有的这些画面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全面的纽约大都市的事件影像。
就像他本人对自己的摄影观点的阐述:摄影就是寻找取景器中所发生的事件,然后你以四周的边框来创造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有内在联系的独立世界,这就是照片显露的世界。
无论你对他们的作品喜欢与否,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了一座城市的一个时代。
这也正是摄影的意义,定格时间,让其永恒。虽然我们看到的永远只是百分之一秒的瞬间,但是伟大的形象有助于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将自己置身于那个时代那个场景,我们甚至可以听到马路上人流攒动的声音,甚至可以闻到街道散发出来的气息。
那么问题来了,在拍摄街头的时候,有没有需要注意的规则呢?
我想首先就应该是坦率吧,你记录下的每一个画面都应该是坦率的,是瞬间情绪的最真实表现,而不是刻意的摆拍。作为一名街头摄影师,最重要的是尽可能的不要影响现场,永远做一名旁观者,面对镜头会对事件本身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不能得到最真实的情绪。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街上拍摄陌生人的肖像并不能完全算作街头摄影,当被摄者对镜头开始紧张,真实的情绪就已经消失了。
再来就是内容,街头摄影最重要的是记录情绪,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场景里都必须包含有「生命」这个元素,但是一定要用影像来表现「生命」对这个画面的影响。这里的「生命」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城市里生活的动物。
一个缺乏生命力的形象本身就很不街头,它们可能看起来很漂亮,像那些美艳的鲜花,像那些造型奇特的建筑,但是缺乏了灵魂,它们充其量也只能算是静物摄影建筑摄影。
人的元素对于街头摄影如此重要,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提供了另外一个重要元素,那就是故事,没有故事的图像只能是外在的好看,很难引起观看者对图像深度的兴趣。
故事会通过两种形式表现出来:开放的以及封闭的。
封闭的故事会让你看到整个场景,以及场景中应该出现的人,并不需要观看者有多少联想,在画面中,故事的整体已经被完整且直观的表现了出来。在拍摄这张画面的时候,摄影师已经对故事本身有了非常清晰的了解,观众只需要遵循摄影师的视野就观看并理解这个故事就可以了。
而开放的故事通常都是隐秘的,它们只提供了某些细节,剩下的则需要你开发自己的脑洞,故事也不仅仅只有一条线索,任何人对画面内容都可以有不一样的理解。也正是因为如此,开放的故事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费解,同样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理解照片的内容。一切都要取决于每一名观看者的个性和想象力。
图像不会和你说话,观看者得用他们自己的内心,和图中的内容对话。
也不要总想着去拍一些大场面大事件,要知道大部分的街头摄影,包括那些大师镜头下的大部分画面,都是属于快餐式的街头摄影,它们往往只是展现一种简单的情绪,并不会提供给你更深刻的内容和更真实的故事。
故事的表达,离不开情绪,情绪在街头摄影,甚至是所有摄影类型中,都应该是每一名摄影师坚持要表现的重点。正是情绪的发散,使得图像的内容更加深刻。调用情绪为其所用,应该是每一名摄影师的终极目标。
你的照片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你内心的体现,你的个性和当下的心情会对你看待画面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情绪不光是要调动外在的情绪,而是同样也需要调动你内心的情绪,真实的用镜头去记录自己看到的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