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了一家糖果店买伴手礼,店员很热情的给了我和娃一人一颗牛轧糖品尝。或许是娃吃糖的表情太享受,或许是牛轧糖的味道太美好,或许是很久之前朋友圈看到好友自己做牛轧糖的印象太深刻,不确定具体哪里触动了我的心弦,当下给朋友发微信要recipe,网上下单买原料。
等到所有原料到齐了已经是几天后的事情了,经过几天的沉淀,对牛轧糖美好的感觉已经开始消退,暗自有点儿小后悔自己的冲动行事。不过晚上还是决定开始做一点点。烤花生的香味儿还是引起的娃爹的注意,跑过来问我做什么。顶着重重压力,我说要做牛轧糖,果真引来一顿念叨。
“你自己都说不给娃吃糖了,怎么自己又要做糖?有你这样说一套做一套的娘亲吗?……”如此这样,贯彻整个做糖的过程,可想而知效果如何,最后手忙脚乱,眼看糖浆都糊了,花生和蔓越莓还没有放进去。“你走开,我来,这明明就是个体力活。”娃爹实在看不下去,又把娃塞给我,自己去翻。我做心里翻了个白眼儿,感情这翻糖比抱娃还累啊,要不是你一直念叨,我肯定能做好啊。
最后糖是做好了,味道也不错,但是当时我的心情实在不怎忙美妙,强忍住跟娃爹吵架的冲动走开了。
冷静下来我反思了一下。
1. 娃爹的话并没有说错,可是我就是不开心,为什么呢?因为他说话的口气不好,他如果能心平气和的跟我讲话,我可能会更容易接受些。但是,对换身份,我能做的更好吗?或许能,因为我已经认识到跟人沟通的语气和方式很重要,一直在刻意训练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或许不能,因为越是对亲近的人,越是容易展现本能的一面。
2. 再进一步想想,针对别人的批评,我能坦然接受吗?我在训练自己,如果别人的批评是正确的,那就有助于自己的提高,对于这样的人,不是应该感谢吗?为什么要产生抵触情绪呢?所以,对于别人的批评,尤其是正确的,应该训练自己的内心,虚心接纳。
3. 我自己是不支持孩子吃糖的,对牙齿不好,糖吃多了饭也不好好吃,影响身体发育,但是为什么我又会给娃做糖吃呢?因为我觉得快过年了,总是要吃点糖的,与其在外面买不如自己做啊,最起码知道里面有多少糖。就这样矛盾着,一边给娃说不要吃糖,一边自己又做糖给娃吃。再深入一点思考,这是理智和自己习惯的一个斗争,本来以来一件事情想通了,知道怎么做了,就一定能做对了。但是事实上是这样吗?不是的,我们时刻注意之前根深蒂固的习惯的影响,稍不注意就会反弹。
4. 自己尚且如此,推己及人,我能要求自己的学生教一遍就记住吗?好习惯是一次次提醒,一次次跟自己的不好习惯做斗争中树立起来的。所以才有谆谆教诲这个词,要不断的提醒,有足够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