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语:刘惔dàn,字真长。沛国相县东晋著名清谈家,晋陵太守刘耽之子。他出身世宦家庭。少时便为王导所赏识,时人比之为荀粲,后娶晋明帝庐陵公主。刘惔被视为永和名士的风流之宗,是当时清谈的主力干将。历任司徒左长史、侍中、丹阳尹等职,故后世称其为“刘尹”,于三十六岁时去世。今天请随廖子鉴一同走近刘惔。子鉴抓住人物的一个方面---精明来评判,虽不够全面,但是层层追问、纵深剖析人物,将人物还原到当时的社会背景方面去研究的做法值得学习!
秀外慧中的平生
———我说刘惔
廖子鉴
“清风朗月,辄思玄度”吟着熟悉的句子,猛然间发现此话不仅仅写的是刘惔对好友的无限思念,还有他那秀外慧中般的一生。
想必,许多同学对刘惔这个人都还是模糊的,这道也正常,因为体现刘惔个人的文章相对而言比较少,他大部分时间都是以一个配角的形式出现的,那么我们就先说一下他的身世。
刘惔出身世宦家庭,是个书香门第,另外他的祖父刘宏,在西晋颇有名声,因此他也是世家出生。
若你在魏晋里看到“世家出生”这个词,你最先想到的会是什么呢?我想你可能会想到两这个词——清谈,五石散。没错,当时名门弟子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就是聚在一起,嗑点五石散,在清谈“一会儿”(半小时到一天,时间不定)。刘惔也是,时常与他的好朋友王濛聚在一起,找当时别的名门弟子行散、清谈,特别惬意。
在《世说新语》中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单单是他的外表,还有他那,精明至极的心。
一次,王濛与刘惔一起同当时朝廷重臣(和丞相差不多)桓温到覆舟山旅游,一般旅游会干些什么?当然是吃吃喝喝后就回去呀!但是他俩不,醉酒后刘惔竟然做出了一件惊人的事:他把脚放在了桓温的脖子上!你们想一下,一个七尺大男人,脖子上却被人放一双脚,会是什么样的感受,一个词:耻辱!且不说他这件事做得到底对不对,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桓温做了这么大的官,刘惔为什么还敢把脚放在他的脖子上呢?因为当时有一个人的官做得比桓温还大,不瞒你说,他就是谢安。谢安只需要一句话就可以让桓温被斩首,而刘惔恰好又在谢安那里办事。说俗一点就是:谢安罩着刘惔。若桓温一气之下将他杀了,谢安自然也会把桓温杀了。俗话说:保命最重要!桓温自然怕谢安杀了自己,因此他也不敢动刘惔的一根毫毛。更何况在当时,文人是排挤并且看不起武人的,桓温一旦遭到排挤,官就做不成了。所以刘惔才敢把脚放在他的脖子上,你们说,他精明不?
还有一次,他依旧与王濛同行旅游,到了傍晚还没有吃上饭,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名士也是人呀!没吃上饭的他们自然是很饿。一位与他们关系较好的百姓见了他们,便准备了佳肴来招待他们。王濛甚是高兴,便说:“暂且来填一下肚子吧。”但是,你猜刘惔咋滴,竟说:“不能和一切黎民百姓交往!”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别人好心为刘惔做了佳肴,他却不享用呢?原来呀,当时想要做官,并不是靠科举,因为当时用的是陈群推出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相当于你必须得到你这个地方为官人的举荐,才可以做官。那个基于他们佳肴的百姓,不过是想借此机会巴结一下他们,好让自己当上官。王濛并没有识破那人的计划,然而刘惔却识破了,你们说,他到底精明不?
话说他的精明还不只如此呢!谢安曾说:“刘伊语审细”,王濛也赞美到:“真长可谓金玉满堂”,就连司马昱都说:“刘伊语末后亦小异。”他还是一个慧眼识珠的人,许许多多被他举荐过的人,都成了大器,如萧纶、庾爰以及那个焚了车的阮裕。
他,是一个绝对秀外慧中的人——能和那么多名师交流,足以说明他的秀外;文中讲的他的故事,也足以说明他的慧中。他告诉了我,外表与内在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