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对孩子说过以下话语:
“你是男子汉大丈夫,摔一跤而已肯定不疼。”
“我可是为你好,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呢”
“不好好吃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如果是,那么你可能有意无意间地对孩子进行了心理控制。
何谓心理控制?
根据爱贝睿家长教练赵昱鲲博士的说法,
心理控制是指父母通过影响孩子的心理、感受、情绪和想法等控制孩子。
使用心理控制的父母,容易培养出表现型(be-good type)的孩子。这种孩子,做事情多是为了满足别人,比如得到别人的肯定、不辜负家人的期望、不让家人伤心等。这样的孩子,做事情看似积极主动,但动力不是从心出发,对一件事情难以形成长期的专注,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更容易放弃,甚至为了维持别人的好印象,潜意识中对于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可能感到惧怕。
在日新月异、社会发展迅猛的今天,这样的孩子,在成年后的独立生活甚至生存能力令人担忧。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那么作为父母,在养育的路上,我们当如何避免对孩子进行心理控制呢?
赵昱鲲博士在他的《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一书中讲述了六种常见的心理控制方法及其对策。
现在,邀请你同我一起一一学习并对照自身。
心理控制法一:否认感受
有一个很流行的段子: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有一种饿,叫你妈觉得你饿。
否认孩子的感受,往往会很有效,尤其当孩子还幼小的时候更为如此。孩子需要通过外界反馈确认自己的行为、感受和认识是否得当。如果父母经常否认Ta的感受而他自己又却有这样的体验,孩子会产生困惑、否定、依从,不利于心理健康。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明白感受本身无好坏,尊重孩子的感受,鼓励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心理控制法二:压制思考
“我可是为了你好”、“你长大后就明白了”。
当孩子感到困惑时,正是一个锻炼思考能力的机会。一句“你长大后就明白了”会切断孩子思考的意愿,让孩子认为自己的思考是靠不住的。
这样做,也许暂时会让孩子听话,但孩子失去的是长期独立思考的能力。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首先要明白,我们认为的好,未必是孩子认为的好。我们要把好的决定权交给孩子,然后在开诚布公的讨论中引导孩子分清真的好和不好。
心理控制法三:激发内疚
常见的激发内疚的方式有三种:
历数对孩子的付出,比如跟孩子说“我辛辛苦苦工作赚钱还不是为了你”
不是孩子的错却让孩子以为是他引起的,比如跟孩子说“妈妈为了你才没有离婚”
直接告诉孩子--你应该感到内疚,比如跟孩子说“你对得起我吗?”
内疚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当一个人犯了错自然就会产生。但在教养中刻意激发孩子的内疚感也是让自己的感受凌驾于孩子的感受之上,也是让孩子的回报与父母的付出挂钩。
正确的做法是,直说自己的感受,不干涉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的内疚感自发产生。
心理控制法四:有条件的爱
孩子最害怕的就是失去父母的爱。
所以一旦父母说出“再不听话,就不爱你了”类似的话,多数情况下孩子立刻乖乖就范。不少父母亦以此为妙招,屡屡作为杀手锏使用。殊不知,这样的话对孩子有多么大的打击、有多么伤害孩子的安全感。
赵昱鲲博士将有条件的爱成为最恶劣的心理控制法。
记得小时候,父母常拿我和表姐作对比,还说出“如果再不听话,就不要我了”这样的话。如今我已为人母,而每每想起此事,当年幼小心中所经历的煎熬和痛苦还能翻过岁月将我笼罩。
健康的教养方法应该是把孩子的行为和对他个人的评价分开。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无条件地爱着,但当孩子犯了错误,将注意力聚焦于行为,帮助他一起改正。
心理控制法五:动机分析
什么样的话属于动机分析呢?
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就是懒/你就是故意气我/你就是胆小……
有的父母误以为指出孩子“内心的阴暗面”有利于他的改进。殊不知,孩子往往觉得这是羞辱。即便不是羞辱,孩子也需要自己的心理空间。而更糟糕的是,父母的很多动机分析其实是错的。
这样的动机分析会产生两种后果:
一是孩子觉得你不懂我的感受,以后也不想跟你说了。
二是孩子默认父母的分析,对自己产生误会。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于孩子的动机,不能用讽刺、揭穿的口气来分析,哪怕你不喜欢孩子的动机,也要先接纳。
心理控制法六:激发焦虑
焦虑是人类正常的情绪,适当的焦虑会激发人的潜力,而过度的焦虑则会让人精神紧绷、难以专注,南辕北辙。
父母对孩子定过高的目标,对做不好一件事的结果做夸张的描述,容易激发孩子的过度焦虑。例如,对孩子说“再不努力,要扫大街了”类似的言语。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接纳孩子的焦虑,用事实分析减轻孩子的焦虑。当然,最重要的是,父母首先做到不焦虑。
以上心理控制六法你中枪了吗?
从现在起,一起来检视自己的言行,不操控孩子,尊重孩子的感受,让他们在无条件的爱和原则中成长为进取型的幸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