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一节课
“未生我时谁是我,生我只是我是谁;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这是顺治皇帝自己的人生追求。老子也说过:“自知者明,自胜者强。”每个人的人生都像一部《西游》史,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心魔)的一个过程。
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到的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身高、体重、外部形象等,心理特征:性格、气质、能力,爱好等,还有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自我是许多动机和人格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很多理论都强调自我的独特性和稳定性。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的阶段理论,青少年期处于自我同一性建立的重要时期,要解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等问题,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产生的内在一致感、连续感,使自己更快更好的适应环境,正确选择自己的生活角色。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心理健康辅导等形式引导青少年学生积极全面地认识、接纳自己,增强自我认同感。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
本我(id)
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比如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一直在为吃做所有的工作,见了美女就会流哈喇子。
自我(ego)
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就是在现实社会道德约束下,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孙悟空就是自我实现的典型代表。
超我(superego)
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唐三藏在西游记中的表现堪称完美主义的超我。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各行其责,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
高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增长的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由于高中生此时心智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对于自我、他人和社会缺乏一个客观、辩证的认识,就会怀疑“现在的我”,茫然“未来的我”,在“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之间模糊不清,不知道如何塑造和发展自我,找寻不到成长点,无法树立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鉴于此,高中生能正确地认识并塑造自己显得尤为重要。 认识自己是塑造自己的前提,塑造自己是认识自己的提升,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没有绝对明显的先后,不可完全割裂。通过回顾成长过程中自己的变化,体验认识并塑造自己的收益,更好地帮助同学们认清当下的自己,掌握正确的认识自己的方法,在角色期待行动中,进一步塑造、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