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一位风靡20世纪的传奇女性,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为什么这么多的作家,我会一直对三毛的作品情有独钟呢?
因为三毛的作品很“接地气”,读起来通俗易懂,没有太多优美的句子,没有太多复杂的知识,只是平平淡淡的讲述自己的故事,却让人一下就记住她的风格。
初次读三毛的作品,是《撒哈拉的故事》,三毛在沙漠里和荷西白手起家的故事,平凡的故事,平淡的语句,讲述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喜欢三毛,因为她的性格很对我的“胃口”。她是一位放荡不羁,又不按常理出牌的女人,爱好自由,追逐梦想,她的脚步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
三毛本名陈懋平,因为学不会写“懋"字,干脆自己改名陈平。你看,她就是那么随心所欲的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这本《梦里花落知多少》,与她其余的作品不同,这本书是记录了三毛人生的重要的转折点——荷西的去世。
说起荷西,不得不说那是个将三毛所有的爱好都了如指掌的男人,他是深爱着三毛的。他们在沙漠小镇领取结婚证的那天,荷西走遍沙漠的许多地方,只为了为三毛准备一件结婚礼物,那件礼物不是鲜花也不是钻石,而是一个完整的头骨——骆驼的头骨,但就是这件礼物,让三毛惊喜不已,他太了解三毛的性格了,简直了解到了骨子里。
“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鸟儿在叫,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
《梦里花落知多少》的书名就是来源于此歌曲,但与歌曲中那种宁静、美好的气氛不同的是,三毛却是用它来缅怀一段失去的爱情。
看过三毛的作品《稻草人笔记》和《撒哈拉的故事》都知道,荷西是出现在里面最多的人物,每一篇文章都有荷西的身影,那些作品细腻、温柔而浪漫。
而后来荷西的离世给三毛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也使得三毛对生命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梦里花落知多少》像是三毛的一本随行日记,你能看到她与丈夫荷西分离时的心路历程,能感受到三毛在细水长流中感受到的生活乐趣,也能看到三毛对人生、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和态度。
书中的最开始,是三毛在山谷中与朋友度过的“荒山之夜”。
那些朋友是乡村的木匠和他的两个学徒,他们也是三毛的另一个层次的朋友的眼中的“低等人”。
三毛的另外一些朋友是住在城里的律师、工程师、银行人员,他们也都是三毛真诚的朋友,不过在三毛内心深处,他们的活动和生活似乎总是不太合乎三毛的个性。
那些“高等”的朋友对因为三毛失约而是陪伴“底下人”表示深深地不解,而三毛因为他们称自己的朋友为“低下人”不开心。
三毛认为,这群“低下人”正直、善良、热心,他们不会花言巧语,也不会做表面功夫,却能在朋友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而教育的最大意义就是让人懂得如何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
也正因如此,三毛才会感叹:“我真愿意慢慢化作一个实实在在的乡下人,化作泥土,化作大地,因为生命的层层面貌,只有这个最最贴近我心。”
三毛与荷西的生活虽然简单,但有爱的人在身边,她也能把简单的生活过成诗。
荷西有了新的工作,要他火速去拉芭玛岛报到。
三毛送他去机场,回到家,已经变成了她一个人。
对三毛来说,家里失了荷西便失了生命,再好也是枉然。
过了一个星期,荷西发来电报:“租不到房子,你先来,我们住旅馆。”三毛立马把刚收拾好的房间上了锁,推着行李箱就出发了,为此,邻居极为不解:“你住家里,荷西周末回来一天半,他那边住单身宿舍,不是经济些嘛!”
但三毛认为,没有荷西的日子,拥有再舒服的房子又有什么用呢?
陪伴荷西工作的日子不比在家舒适,却让三毛过成了诗一般的生活。
每天早晨,三毛都会去买鲜花,把家里装点得如花园一般,在买花的过程中,三毛总不忘买上一大兜水果,骑着脚踏车往荷西工作的码头跑。
骑进码头,第一个看见三毛的工人总会笑着指方向说:“今天在那边,再往下骑——”
车子还没骑完偌大的工地,那边岸上工人就拉信号,等三毛车一停,荷西便从水里浮了起来,笑嘻嘻的看着三毛。
荷西每天下午四点下班,下班后的时间,完完全全属于他们两个。
黄昏十分,三毛会拉着荷西坐在阳台上,对着大海,倒上半杯红酒,摆上几碟小菜,再加一盘象棋,两人一边吃一边静静的对弈到天上的星星由海中升起,别提有多开心。
而到了马铃薯成熟的季节,荷西休息时,俩人总会出现在田里,帮着邻居收马铃薯,而邻居也会热情的拿出自家酿的葡萄酒和种的鲜花。
当两人忙得出了汗,就跳进蓄水池里游个泳,三毛趴在荷西的肩上浮沉,大喊大叫,不肯松手。
在那段时光里,三毛每天要出门买菜、整理狭小的屋子、帮邻居收割粮食,却因为有了荷西,一切都变得富有诗意。
买菜变成了她和荷西不约而同的约会时间,整理屋子也能延伸出红酒配小菜的浪漫时光。
三毛与荷西生前的点点滴滴,犹如一幅画卷,它告诉我们,即使生活淡如白水,也能将平凡的生活过成优美的诗歌。
有一次,荷西问三毛:“如果你只有三个月的寿命,你将会去做些什么呢?”
三毛回答:“傻子,我是不会死的,我还要给你包饺子吃呢。”
这时,荷西就会眼睛朦胧的从背后抱着三毛不肯松开,直到三毛做的饺子上了桌。
可是,最终先走的却是荷西,在一次潜水中,荷西遭到意外,再也没从海里出来。
那段时间,三毛犹如沉浸在噩梦里难以自拔,惊闻噩耗的三毛父母,从台湾匆匆忙忙的赶了过来。
深夜,父母与三毛聊天,三毛突然说:“如果我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就是一个幸福的归宿。”
三毛的母亲流着泪劝说着三毛:“你再试试,试着活下去…”
荷西去世的那些天,三毛每日都去荷西的墓前陪着荷西,痴痴的坐到黄昏,直到守墓人拿着钥匙来催她:“该回去了,太太,天色暗了。”
荷西下葬后的几天,三毛要去处理荷西的身后事,就在三毛浑浑噩噩的走在办事的路上,突然父母的背影一闪而过,那天母亲穿了一件白色的裙子,父亲穿着他仓促赶来时带的唯一一套西装,上面还打了领结。母亲手里还握着一把康乃馨。
“你们要去哪?”三毛问。
“看荷西。”
“不用了。”三毛没什么反应。
“我们要去看荷西。”母亲坚持说着。
炎炎烈日下,三毛发现父母的脸上都出了汗,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他们不知道走了多少弯路,经受了多少煎熬。
“开车一起去墓地好了,你们累了。”三毛说。
“不用了,我们还可以走,你去办事。”母亲马上拒绝了。
此时,康乃馨被母亲紧紧地握在手里,父亲弯着身好似又在掏手帕揩汗,在耀眼的阳光下,三毛发现父母的背驼了,步伐也沉重了不少。
四周人来人往,但在三毛的眼中只能看见父母渐渐远去的背影,远去的那对背影,仿佛被某种力量灼烧着、煎熬着。
过街时,三毛又回头去找父亲和母亲,他们还在那儿爬山路,两个悲愁的身影和一束黄花。
那一刻,三毛突然发现,在荷西去世的这些日子,三毛竟将父母完完全全的忘记了。
当自己在荷西去世的哀伤中死去活来时,她忘记了,父母还在身边,忘了他们也在跟着自己痛苦。
在书的最后,三毛处理掉了国外的一切事情,走出荷西死亡的阴霾,飞回了台湾,与父母重聚。
经历了一番生离死别,三毛的内心反而变得宁静许多,一种真真实实的幸福,正在三毛的心里滋长,那份滋味,带着一种一切已经过去了的辛酸,疲倦,最终安然的释放。
人生如逆旅,聚散终有时,当你沉浸在痛苦中时,总有人在为你加倍承受。
死者已去,但活着的人还要坚强的生活。人生在世,你不但要为死者而活,也要为活着的人而活。
把对逝者的思念留存在心里,更加坚强的活下去,才是对已逝者最大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