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姓李,名耳。
春秋时期,老子眼看着周王朝没落却无能为力,便辞去了他的职务要出关隐居,当时,函谷关令尹喜向东望去,发现紫气东来,意味着有大人物要过关了,便在此等候迎接,这个大人物就是老子,尹喜看见了老子,遂留老子,希望老子能勉励天下人著书传道,老子留数日,写出了五千余言的惊世之作《道》,也就是我们现在众所周知的《道德经》,据史书记载,喜去吏而从之,尹喜读后大喜,便拜老子为师,辞去了官职跟随老子而去。
老子的一生是及其坎坷的一生,也许正因为他所经历的苦难成就了后来的他,他这一生有三位良师益友,对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第一位便是他的老师,殷商末年商王纣的大臣商容,据《史书》记载,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被纣王废黜的商蓉隐居山里,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老子拜商容为师,传于老子以学问,但具体老子在商容那里学到了什么知识历史上没有记载,只是记载了这么一段。在商容临终之前老子去看望他:
老子问:您还有什么可以教给我的吗?
商容张开嘴问:你看我的牙还在吗?
老子:不在了
商容:那我的舌头呢?
老子:还在
商容告诉老子,这就叫做柔弱胜刚强,老子的一生受商容先生的影响,他写出上善若水,老子赞美水的力量,天下最柔弱的是水,但无论多么志刚志强的东西都无法改变水,无法战胜水,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都是在强调水的力量,道德经中所要表达的核心就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刚易折,而柔永留存,老子的这种思想数千年之后依然影响着我们。
在求学期间他遇到了他一生的挚友,第二位对他影响颇深的一个人,也就是当时跟他一起拜师的祈清,他们一起求学,一起工作,相伴一生,据史书记载老子学成之后同祈清一起在周都城守藏室工作,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国家图书馆,他们一起在守藏室通过无数历史典籍同古代先贤对话,一起感受知识的魅力,感情颇深,也是在这里他遇见了他人生中第三位良师益友太史公,太史公见老子喜书,为看书废寝忘食,便有心教他,命他读典籍,教他悟大道知大礼,是他的第二位恩师,之后太史病重陈书皇上举荐老子为守藏史一职,据史书记载老子任守藏史数余年,期间老子读书无数,这也为他后来写下流传千古的典籍奠定了基础。
在守藏室工作数年后,洛邑发生变故,典藏室被毁,一生的挚友祈清为了守护典藏室而亡,这接二连三的事件对老子的影响巨大,也是老子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这个时候老子悟到了“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之道。也是在这个时候他决定离开周并在函谷关收下了他的传门弟子祈清。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对老子的记载颇为甚少,最经典的就是史记中的一段记载,孔子曾千里前往周都城求道于老子,对老子行弟子礼,老子当着孔子弟子的面批评孔子大意是:你的那些骄气和欲望,对你自身是毫无益处的,劝诫他能改之,孔子听后不但没有拂袖而去还对自己的弟子这样称赞老子:吾今日所见老子,其犹龙也,老子像龙一样,可见对老子的崇拜之情以及肯定了老子道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