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跟在孔子身边学习,直到四十岁。四十岁那年,颜回病逝,可谓英年早逝。
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能成为孔圣人最喜欢的学生,可不是一般人,颜回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大智如愚,讷言敏行。在《论语》第二章第九自然段中,作为老师的孔子是这样评价颜回的:“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与颜回谈了老半天,他却没有提出任何质疑,“不违,如愚”,好像很笨,不太聪明。但是,孔子后来发现,颜回在课后能够把所学的东西融会贯通,并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运用,慢慢地提升自己的智慧、学识。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总是与老师同频共振的。记得曾经教过一个女同学,小升初的考试成绩不够理想,被分到了普通班,但这个孩子依旧上课坐得端端正正,认认真真地听老师上课,不为周围环境所影响(她所在的那个班,很多孩子不学习,上课时,班上的纪律就像菜市场),在期末测试中名列前茅,被调到了实验班,初三毕业以优异成绩被市重点高中录取。
作为同窗的子贡是这样评价颜回的:“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举一反三、举一知十”的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作为普通人,大部分是达不到这样的水平的,但我们可以“闻十知一”,像数学、物理等科目,通过刻意练习,大量刷题知道:原来这些题目都来源于同一个规律呀!
循循善诱,欲罢不能。《论语》第九章,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是颜回跟着孔子学习的体会:循循善诱,欲罢不能。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沉浸于学习而不能自拔。当今社会,有太多人是沉溺于游戏、电视剧不能自拔。同一章,孔子对颜渊说道:“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颜回的德行、智慧每天都在增长,正如外面的大树,每时每刻都在成长。
师生情深,情同父子。在十一章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我身边的一个长者,帮女儿带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五年级整整八年,风雨无阻接送孩子,她常说道:“外孙女还这么小,我的身体必须健康,不能生病,我还要照顾她。”革命烈士林觉民在与妻书中说道:“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为他们的担当、责任感点赞。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孔子口中是很少说道“老天”这个词的,可见颜渊的死,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颜渊去世,孔子伤心得几天不吃不喝,其他弟子认为老师的做法有点过了,但在孔子心中,颜渊是他的智慧、学识、精神的传承者,他的去世怎不让孔子悲痛欲绝。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从这段话可以知道,孔子与颜渊可谓是情同父子。作为学生的我们,也要学会改善和老师的关系。去年龙门县的文科状元谢同学,为了改善与数学老师的关系,主动加老师的微信,主动请教老师,主动帮助老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慢慢地他的数学成绩在提高。高考时,数学接近满分。
不迁不二,安贫乐道。《论语》第六章,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不迁怒”就是,跟张三生气,不会因此对李四发火。所谓“不贰过”,就是犯错之后,永不再犯。大多数人犯错以后都会继续犯错。人的过失,往往因为性格,性格不改,过失就会跟着你,人生就失去了很多机会。颜回能够“不迁怒,不贰过”,说明他将好学与生命相结合,改善了自己的人生。他对情绪的管理,对错误的认识,也是一般人所不能企及的。这一章还有这么一段话,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这么穷困的一个人,他为什么快乐?就因为他彻底领悟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并加以实践。对物质地要求降到最低,对精神的要求很高,学习时,忘记了吃饭,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忧愁,沉浸在学习中,达到西方心理学所谓的“心流”状态。他穷困的时候快乐,通达的时候也快乐——他知道,快乐不在于穷困或通达,而在于道,也就是安贫乐道。
无伐无施,志在圣贤。颜回的志向是:无伐善,无施劳。“无伐善”就是不显摆、不夸耀,一直是谦卑态度。“无施劳”即劳苦的事情自己先做,无功劳感。这个太难了,我身边的一个长辈,非常勤劳,几个孩子都在城里工作,逢年过节孩子们回去看她,她也很高兴,做上许多好吃的,但又免不了唠叨说,自己为了给你们做好吃的累得腰酸背痛,搞得几个小辈轻易不敢回去。事情做了就好了,不需要别人点赞。我们知道孔子的偶像是周公,颜回的偶像是谁呢?在《孟子滕文公上》有记载:“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从这段话得知,颜回的偶像是大舜,可谓是弟子优于师,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为仁由己,惟我与尔。《论语》这本书的核心是围绕一个“仁”字展开的。在十二章中有这么一段话: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所谓“克己复礼”,意思应该是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规范。这才是人生的正路。走上人生的正路要靠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一辈子做人处事,其关键就是化被动为主动。比如说,“我今天应该上课”,“应该”意味着被动;把它改成“我今天愿意上课”,这就是主动了。有人说,学习、做事有三重境界:第一种,被动做;第二种,我应该;第三种,我愿意。从“应该”变成“愿意”,学习、做事非但不觉得累,反而很开心。
这就是颜回,践行孔子学问心得的颜回,一个“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