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无文王犹兴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译文:孟子说:“等待周文王出现之后,才振作起来的,是一般百姓。至于真正的豪杰,即使没有周文王出现,也能奋发图强。”
一个人如果要等到圣王出现,也就是周文王出现,才能够振作、奋发,这是一般百姓。孟子经常用“兴”这个字,就是你自己能不能够站出来,能不能够振作、奋发,担负起历史的重任,这个叫作“兴”。你非得等到文王出现,才能够振作、奋发,一起努力工作,“凡民也”,这是普通百姓。
“若夫豪杰之士”,假如真的是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就是世界还很乱,世界还很糟糕,圣王还没有出现,这时候你依然振作,努力发奋向前。
自视欿然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kǎn)然,则过人远矣。”
译文:孟子说:“把韩、魏两家的财富都加赠给他,如果他还不自满,这样的人就远远超过一般人了。”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 韩、魏之家就是三家分晋,晋被分掉了。分掉了以后,韩、魏之家成为了“晋六卿之富者”,就有了很多财富。如果把韩、魏两家的财富都给他,都给这么一个人,“如其自视欿然”。欿然就是谦虚,不自满的感觉,就算突然之间得了几十个亿的财富,他也依然喝粥穿布衣,出门骑自行车,照常该干嘛干嘛。“则过人远矣”,这种人比一般人强多了。
虽劳不怨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译文:孟子说:“在让百姓安顿的原则下役使百姓,百姓即使劳累也不会怨恨;在保全百姓的原则下判人死刑,被杀的人虽死也不会怨恨杀他的人。”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古代的贤人都要研究如何使民,因为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的专业分工,他们有各种事,比如修筑长城、挖一个池沼、出兵打仗,都要用到老百姓,而老百姓平常是要种地的。所以孔子讲“使民以时”,你能够按照时令,农闲的时候让老百姓干干活,这是可以的。 孟子说“以佚道使民”,这个佚其实是跟安逸的那个逸是一样的。如果你力求让百姓安逸——虽然你也得用百姓,因为不用百姓,国家没法运转——虽然你必须得用百姓,但是你用百姓的前提是你希望老百姓能够过上好的生活,你的发心是希望老百姓能够过得更好,那么“虽劳不怨”,就算你用了老百姓,老百姓也不会怨恨你。
霸者之民与王者之民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huān yú)如也。王者之民,皞皞(hào hào)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译文:孟子说:“霸主(功业显著)的百姓,好愉快欢喜的样子,圣王(仁德浩荡)的百姓,很心旷神怡的样子。被杀了却不怨恨,得到好处却不感激,百姓每天趋向于善却不知道谁使他们这样。真正的君子,经过之处都会感化百姓,所起的作用则是神妙莫测,上与天,下与地一起运转,这可以说是小小的补益吗?”
孟子对照了霸者之民和王者之民。什么叫霸者之民?齐桓晋文被称作霸者,像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春秋五霸,就是霸者。它的老百姓的特点是什么?“驩虞如也”,欢快、欢喜、觉得自得其乐,我们是霸道的大国,这种叫驩虞如也,也就仅此而已,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差不多了。 王者之民,如果一个国家实行的是王道,就是它不以称霸、不以欺负别人为乐,“王者之民,皞皞如也”,皞皞的状态是心旷神怡的样子。淡定、如常、舒服。
“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在王者的天下当中,犯了法,出了问题家里边有人被杀了,你不怨恨,因为这符合法律。“利之而不庸”,你给他发钱,你给他带来了很多的好处,庸就是感激,他也不会过分感激,因为他认为这是应该的,这个世界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日迁善就是每天都在不断地向善,每天都在不断地进步,“而不知为之者”,不知道谁在教我们,这是无形的教化。
这说的是谁?叫作舜。舜在山上砍柴,山上的樵夫都变成好人;舜到河里面打鱼,水里的渔夫都变成好人。这个叫作“所过者化,所存者神”,这个君子所起的作用是神妙莫测的,你说不清楚,你不知道他做了什么。
“上下与天地同流”,人无非就是上边下边,上边是天,下边是地。“与天地同流”,这不是同流合污,是运化,与天地共同运化。古代的人喜欢法于天地。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老天爷不自私,它绝对不会只罩着自己喜欢的人,没有私覆,说这个人很坏就不罩着他,没有。地无私载,地不会说这人好,我就让他站,这人不好,把他颠覆掉,没有。地无私载,完全无私。所以当一个君子能够做到上下与天地同流,他合乎天地之道了,他能够效法于天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