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来简单介绍一下中山,她隶属于新溪口乡,是仰坦村下属的一个村民小组,经过多次行政划分合并,现在直属溪口村了。地处皖浙交界处,离浙江最近的地方也就6-7里路。村子不大,20几户人家,人口一百人都不到,村庄四面环山,群峰荟萃,植被茂密,各种原生态的树木葱郁,村口有250多年历史的古樟树,红豆杉及桂花树若干,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可以说是蓝天和白云交际的地方。村中主要种植茶叶,油菜籽,黄豆等,现在基本上以山核桃为主。房屋依山而筑,错落有致,背靠山,前临水。村前小溪常年不断流向新安江。整个村庄的房屋以灰墙黛瓦为主,掩映于一片青翠高大树木中的那一抹土黄,煞是好看。
先来说说我们胡姓祖先的来龙去脉,据史料记载,舜帝后裔妫满早年被封于胡(今河南省柘城县胡襄镇),号胡公,筑胡襄城,胡姓出自其号。胡氏以此为源地,其后世子孙逐渐向四处延伸。经过数代的繁衍,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并成为当时的胡氏望族。汉朝时期,迁入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湖北等地。其中,迁去甘肃省境的一族,在后汉时已成为一大望族,即安定胡氏,后成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来源。
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胡氏中原士族的后代大举南迁,从中原渡江南下,先迁到安徽,然后又从安徽再迁至福建。胡姓安定堂,源出安定郡,始建于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郡治先高平(今宁夏固原),后徙临泾,即今甘肃镇原县东南;再徙安定,即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唐初称安定为泾州。后来成了胡姓的堂号,可见安定在胡姓历史上的地位。安定堂始祖源于胡遵,此乃三国魏国大将,安定人。
安定郡先祖携族人迁入中山,开荒辟地,生息繁衍,传承至我辈已三十五世,但胡氏先祖从何时迁到现在的中山村还未考证到, 小时候听爷爷说起过,为了躲避“长毛”战乱而迁居于此,“长毛”也就是历史上的太平天国战争,据历史记载,“长毛”所到之地,烧杀抢掠,无恶不做。在清朝当时的地图版图上,那时还叫羊毛山,缘何得此名,现无从考证。
整个村子最初按族建屋,分上舍,下舍,里舍(又叫里中山),都是一个祖上传承下来的,都姓胡而无杂姓,村中有胡氏宗祠因年久失修,早已破败不堪,后经族人商议已拆掉,各族兄弟再衍生下去分支,各族兄弟和睦共处,非常融洽,在大事大非面前,族人团结一心,可谓村风清明,人杰地灵。
这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古村落 ,以前由于交通不便,不通公路,出门一趟极不容易,现在公路开通,汽车可以直接开到水塘口,大大方便了村民外出。在水塘口,那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地方,全部由四米长一米宽的青幽古石板搭建,共分四个塘,最里面是全村人吃水的地方,第二口塘用来洗菜淘米,第三个用来洗衣服,最后一口大塘用来浇水灌溉洗杂物。这塘囗是全村人的新闻集会中心,每天男人要去担水,女人要去洗衣服。所以所有信息都会在这里传播,每天都能听到女人们七嘴八舌地热闹说笑声。
如此一个被世人遗忘的百年古村落,因为交通不便,生活相对艰难,上一辈的男人们都要拜师学一门手艺而后外出讨生活,艰难地支撑起一个个家庭,他们主要以裁缝,竹匠,油漆匠,木匠,纸扎匠为主,也有当老师的,当医生的,做生意的。父辈们吃了不少苦,所以对待自己的子女,那是上辈父母们的一块心病,再苦再难不能苦孩子,就一心一意要供小孩子们读书。徽州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传统,中山也不例外。不废诵读经年不息,在十里八乡都是出了名的。现如今,像我们这一辈人基本上都出去了,只有逢年过节或打山核桃时才回去小住几日,平常大部分家庭都没什么人,只有一些父辈和耄耋老者还在苦苦坚守着这一方净土。我陷入了深深思考中,我们这代人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走出了大山,我们还能否反哺桑梓,让家乡再次焕发新生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