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研究的广阔领域中,周沆所著的《满洲编年纪要》与《满洲国水道源流考略》,宛如两颗夺目星辰,为后世照亮了探索东北地区历史脉络与地理风貌的道路。通过对各类相关资料的深度挖掘与细致分析,这两部著作背后的创作历程逐渐清晰呈现。
创作前的人生轨迹与契机
周沆在漫长的仕宦生涯中,辗转各地任职,繁重的政务使他此前无缘涉足东北。极有可能是在决意创作这两部著作时,为获取关键一手资料,他才踏上这片充满未知的土地。这种从无到有的探索,成为他学术创作的最初动力。
创作时间与难度的推断
从学术创作的常规流程看,完成这两部著作是一项艰巨任务。《满洲编年纪要》时间跨度从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民国二十一年(1931年),全面涉及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需查阅海量历史文献,对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细致考证与剖析。《满洲国水道源流考略》聚焦东北地区水道研究,不仅要实地勘察众多河流、湖泊的源头与流向,还要梳理其在漫长历史中的演变轨迹,工作量巨大。
按照正常学术研究节奏,单独完成一部著作,凭借学者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及深入研究,大概需8 - 10年。两部著作同时创作,考虑资料收集和研究的相互交织影响,保守估计正常情况下需15 - 20年。
基于周沆的人生履历及两部著作在1933年前完成的事实,可推断其创作起始时间。1925年,周沆担任北洋政府段祺瑞的高级顾问,这一职位让他接触到丰富的官方史料和多元学术资源,为创作搭建了知识平台。在此之前,他忙于政务,无暇开展大规模学术创作。因此,合理推测两部著作约在1913 - 1918年开始构思动笔。从1913年起算,到1933年前完成,时间跨度在15 - 20年之间,与正常创作时长推测高度契合。
创作动机与时代背景下的独特性
在1932年以前,极少有中国人撰写关于东北的史书和地理书。彼时东北在很多国人认知中,虽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独特,但并非学术研究热门焦点。1932年日本侵略中国后,局势巨变。日本的侵略行径激发了众多爱国人士的民族责任感,许多历史学家将目光投向东北,投身相关研究。如傅斯年,怀着爱国热情和对国家历史的责任感参与其中;还有学者编撰《东北通史》,试图从历史角度唤起国人对东北的关注。
周沆的创作则独具特色。早在日本侵略前,他就着手撰写东北的历史和地理书籍。身为进士,他内心满是对学术和未知领域的探索热情。决定创作后,实地考察让他对东北产生深厚情感,期望用文字记录东北的历史变迁与地理风貌,为后世留下知识财富。从社会层面看,即便当时东北未受广泛关注,周沆或许已敏锐察觉东北在国家历史和地理格局中的重要性,希望通过研究为这片土地留下系统记录。
对比同时期国内外学者研究,日本部分学者对东北的研究常带有政治目的,试图歪曲历史、为侵略行径张目。而周沆基于客观史实,从中国历史文化传承角度出发,在维护国家主权、传承民族文化方面意义重大。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也为后世驳斥错误观点提供依据。
著作的后续影响与意义
这两部著作完成后,凭借卓越学术价值和详实内容,在学术界及更广泛领域引起关注。成为溥仪的100本藏书之一,便是其学术地位的有力证明。在特殊历史时期,溥仪的藏书选择代表社会上层对文化典籍价值的评判。《满洲编年纪要》记录的东北历史与清朝龙兴之地相关,对溥仪追溯历史渊源意义重大;《满洲国水道源流考略》对东北水道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自然资源状况,在当时复杂政治局势下,对经济开发和军事战略考量至关重要。
被溥仪收藏为著作传播与保存提供保障。战乱动荡年代,许多珍贵文献因战乱散失,成为溥仪藏书使这两部著作得以妥善保管。此后,它们通过私人借阅、书商售卖、学术机构收藏等途径在学界流传。众多学者研究东北历史和地理时,将其作为重要参考资料,不断引用其中观点,推动东北历史与地理研究领域发展。
它们为后续学者撰写东北通史、地方史志提供资料支撑,成为构建东北历史文化大厦的基石;在东北地区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保护与开发等实际应用领域发挥参考作用,对水道变迁的研究成果为现代水文研究奠定基础。直至今日,周沆的研究成果仍为东北历史文化研究提供坚实基础,让我们能从历史和地理双重视角,深刻领略东北地区的厚重底蕴与沧桑变迁。其创作体现的学术精神,激励着当代学者勇于探索未知,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不懈努力。在文化传承方面,他的著作保留了东北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忆,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珍视文化根源。
周沆创作《满洲编年纪要》与《满洲国水道源流考略》的过程,是一段充满艰辛与执着的学术征程。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他凭借深厚学术功底、坚定信念和对东北的情感,在有限时间里完成这两部极具价值的著作。它们不仅是周沆个人学术成就的结晶,更是我们了解东北地区历史与地理的珍贵宝藏,让我们得以从历史和地理的双重视角,深刻领略东北地区的厚重底蕴与沧桑变迁。
原创:张成义
2025年元月30日 于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