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经历过办公桌上有玻璃板的年月,你还记得你的玻璃板吗?
刚参加工作,发现其他同事的办公桌上都有一块儿正方形玻璃板,除了我。
对面桌的同事,上班7、8年了,他的玻璃板是50公分(长和宽各50公分的正方形)。靠着窗户上班已经10多年的同事,他的玻璃板80工分,而隔壁的副主任和主任,玻璃板竟100工分。
后来有机会去给大领导送文件,发现大领导的玻璃板,居然与办公桌面一样大小,我的天!
我暗自揣测,这玻璃板可能是你来单位的时间长短、级别的大小的标志(当然,办公桌也有差别,有两头沉和一头沉)。
到其他单位办事也差不多,办公室里有好几个人,不知道先跟谁打招呼,你就看谁的玻璃板大,一般不会错。
后来发现更微妙的细节,玻璃板竟然还有薄厚的差别,当然级别高的、资历深的就是厚的。
两个条件叠加,就是越大越厚越牛。
几个哥们一起喝酒,喝大了就开始口无遮拦:要想在单位有所发展,最简单、最清晰的目标就是先有玻璃板,然后频繁地换玻璃板,玻璃板要越来越大越来越厚。
我的乖乖,难道工作以后最具体而又清晰的目标居然是玻璃板?
(出纳员特例,刚来单位就有玻璃板:要放一些重要的单据、印鉴样式在下面)
那天我的试用期满了,自己在办公室,办公室勤杂员抱着一块儿玻璃板进来,放在我的桌子上说,你转正定级了,这是你的玻璃板。
嘿,我终于也是有玻——璃——板的人了!
如果当时有手机,没准儿会发一条朋友圈呢。
我赶紧把玻璃板用清水洗了一遍,用毛巾擦干,有的地方还小心翼翼地用哈气吹了又吹,然后用平实根本不舍得用的跟新的没有区别的手绢慢慢再擦拭擦拭,干干净净,锃光瓦亮,晶莹剔透,跟天然水晶一样漂亮!然后轻轻地在办公桌上摆好。
现在想想玻璃板下面放些什么东西更赏心悦目、工作劲头更足呢?
这时候,那个勤杂员又进来了,对我说:“不好意思,忘记跟你说了,以为你懂这个呢,这个新玻璃吧,”他用手擦了擦自己的鼻尖儿,“你看,这个吧,是80 工分的,是给他的,”一指我对面桌,“把他的换下来给你,我现在就帮你换一下”
我的脸通红通红的,他看见我已经摆好了,他的脸也微红了一下,故作不在意地说,“其实,我就喜欢用旧玻璃板,新的吧太硌的慌。” 我急忙接住话茬儿,“那是那是,我也就喜欢小的和旧的(后来才知道勤杂员一直没有玻璃板,因为他是工人身份)。”
小插曲之后,就像一小瓢凉水倒进滚开的锅里,一下子就不沸腾了,但是还是满满的热水一样:管他大小,有就好啊,毕竟咱是有玻璃板的人啦。
继续规划我的玻璃板下面放什么东西合适,之前也不止一次地偷偷憧憬过的。
第一是一幅中国地图——胸怀祖国;第二就是我父母的照片——养育之恩;第三是我们单位大楼的照片——爱岗敬业;第四就是喜欢的乔丹、马拉多纳、马特乌斯和谢军的彩色画报。
两天以后,有个关系好的年纪大的同事(也是老乡),偷偷跟告诉我,单位的玻璃板下面,还没有人放家里的私人照片,还有什么外国明星,你是不是要考虑考虑?别太与众不同了,你看领导们都放的是名人警句啦、电话号码啦等等。
原来,你用的办公桌是公家的,玻璃板也是公家的,玻璃板下面也不是你的私人领地,也不能太个性了,个性藏着抽屉里!
这和配置玻璃板一样,是不成文但也要遵循的规矩。
第三年,办公室又分来一个大学毕业生,而我这个50工分的玻璃板,也按部就班给了他,我终于用上了两年前就放在我桌子上几分钟的那个擦了又擦的80工分的玻璃板,对面同事提成副主任了,去了隔壁办公室,当然,玻璃板也提档升级成为100工分的了。
就在同事们暗自期待逐步拥有更大的、直至跟桌面一样大的玻璃板的时候,单位换了新的办公楼,配置了一批新式办公桌椅,同时配备了电脑,因此就不需要玻璃板了(当然,有些单位还在用,也开始出现玻璃钢或者高级有机玻璃,甚至定制水晶玻璃板了)。
搬家之际,有几个老同事不自觉地流露出些许遗憾:马上就要换成大的玻璃板了,配电脑?电脑对于我们这些快退休古董有啥用?还是玻璃板好啊,唉,就差一点儿。
自此以后,我们单位再也没见玻璃板。但是,其他的类似玻璃板的东西,好像还在呢。
你的玻璃板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