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民工子弟学校一年级的数学期中考试中,因打字员的疏忽,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原本“家里5口人,爷爷买来10个苹果,每人能分到几个”,变成了“家里5口人,买来1个苹果,每人能分到几个”。学生们将其当作趣味题,兴致勃勃地给出了各式各样的答案,而老师在阅卷时,也为如何给这道题评分犯了难。
当老师的目光落在一份考卷上时,不禁停了下来。这张考卷的答案是:每个人能分到一个苹果。旁边还画着一个大大的苹果和五张洋溢着欢笑的面孔。老师满心疑惑,便找来这位学生询问。学生认真地讲述起来:“要是爷爷买了一个苹果,他肯定不舍得吃,会留给生病的奶奶;奶奶心疼我,也不会吃,会把苹果留给最疼爱的我。但我已经懂事啦,知道妈妈每天在街上卖报,顶着太阳很辛苦,所以我要把苹果留给妈妈。而妈妈同样舍不得吃,她会想到在工地上辛苦劳作、从未吃过苹果的爸爸。所以呀,这个苹果虽然只有一个,但它在我们一家人之间传递,最后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它带来的爱,就好像每个人都吃到了苹果一样。”
老师听着学生的讲述,眼眶渐渐湿润了。这份答案里,没有简单的数学计算,却充满了浓浓的爱与理解。在这个孩子心中,一个苹果并非简单的食物,而是家人之间相互关爱、彼此牵挂的象征。它超越了数学题本身的范畴,展现出人性中最温暖、最美好的一面。于是,老师毫不犹豫地给这道题打上了满分,这不仅是对孩子独特思维的认可,更是对这份纯真而深沉的爱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