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春尽红颜老,往事知多少!今天是我45岁生日,生命中来来往往的过客,有些人早就从心里开除了,有些人沉淀为浓重的底色,你丰富的人生故事都与他们有关。
今天的话题得回到25年前,1997年的春节,我20岁,执意要一个人回老家过年,父母不同意,原因是家里已经没人了。可我还是回了,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非要坚持那么做。回去后,才知道有一个快要离世的独居老人,已经卧床很久,她是被儿媳妇赶出了家门,又回到了老房子。我准备给她烧点水喝,才发现厨房里一无所有,一口只剩下一半的破锅架在一个简易的油漆桶上。这场景就是对家徒四壁最贴切的形容吧。
我住在亲戚家,每天骑着自行车给她送饭,每次她都挣扎着抬起头来看着我,用一种行将就木般的期待的、欣慰的眼神。除夕过后没几天,她就走了。
我与她的最后一面,似乎是一种天意,是两个灵魂隔着时空交流后达成的一种默契。我就是来给她送葬的,也是报答她曾经的庇护之恩。
那年我八岁,因为上一代人的恩怨,我们家被砸了,所有的家具都被破坏了,洒落一地的面粉,就像被洗劫过一样,紧接着有人在拆我们家的瓦,一群人要死要活的叫嚷着。父母迫不得已离开了家乡,去了城里。可我要上学,走不了,家也住不成了。我就借住在一个远方亲戚家里,就是前面讲到的独居老人。她早年守寡,只有一个儿子,儿媳个性强和她合不来,或许也与她自身的强势有关吧,但那时的我是多么需要这份能保护我的强势,就没有人敢欺负我了。
我不知道她的名字,也不知道她多大年纪,可她就一直活在我心里。
不知道她卧病在床的日子里,是怎么熬过来的。有多少独居的老人死在家里多日都无人知晓,却在死后享受到了披麻戴孝的热闹与孝子贤孙们哭天喊地的表演。是的,我认为是一种表演,为了给别人看的面子工程。
关于孝道,我更崇尚厚养薄葬的理念,活着时对老人好一点,死后从简。苗族人的丧葬仪式值得我们借鉴,每个小孩出生后,父母就为他种一棵树,这棵树陪伴他直到死亡。后人在他死后砍下这棵树,取出中间部分分成四份将遗体包裹后直接下葬,在埋葬处种上一棵新的树,入土为安的苗族人没有坟堆没有墓碑,他们死后的长眠之地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森林,一个碧绿的芳草世界。
我们终南山文化部落的理念,活着做个自由的人,离开时,有条件就穿上一身得体的衣服,直接入土,不需要棺木。如果没有那个条件,就将骨灰撒向山林田野,做一朵自由的小花,想开在哪里就开在哪里。
可活着的我们又有很多的害怕,怕死怕病怕失去,种种害怕造成了精神上的困扰与痛苦,我们想得太多,又不能不想,那怎么办?
要么你就傻傻的活着,别想那么多,脑子一清净,福气自然来,所以说傻人有傻福。要么你就活得通透一点,丰富的知识武装了你的大脑,你就把这世上的事情想得明明白白,什么该要什么不该要,你这一生究竟该怎么活?最痛苦的就是知道了一些道理,读了一些书,也不可能再回到傻的状态了,那就只能向上走活明白才能得解脱。
人活到最后,都活成了独行侠,不是肉体上的孤独,就是精神上的孤独。
孤独是人生常态,一个人想拥有独立的思想意识,他首先必须是个孤独者,因为我们很容易被喧嚣所淹没。
既然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既然我们到最后都会被别人送走,那我们为什么不在活着的日子里敞亮一点,纯粹一点,通透一点的呢?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在不经意中,我们悄悄的来,也会在某一天悄悄的离去。从生理上把人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壮年,老年。但心理上的路程也会有好多个阶段,大体上可以分为这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梦里不知身是客,童少年时期就是这个阶段,所以人生回忆童少年往往是幸福的,简简单单的。第二个阶段为赋新词强说愁,很多人从少年过渡到青年最容易走入这种境界,学得虽然是皮毛,但自认为已经知道了很多,有时还故作高深。也许还雄心勃勃,想仗剑天涯。带着这样的心态,千回百转后,很多人走向了第三个阶段,看破红尘心易冷,忽然觉得人生也不过如此,金钱事业婚姻家庭等等皆是浮云,由此变得消沉厌世淡漠,其实也并不是真正的看破了红尘,当你听到有人嘴上常说看破红尘,往往他根本就没有看破,也远远没有看破。真正看破红尘的人嘴上是不会说的,说出来的却是另一个感觉。就像词中写的:而今识遍愁滋味,天凉好个秋。真正看破红尘,就能坦然的回归红尘,这就叫看破红尘爱红尘。曾经看不惯的事情也能理解了,过去的坎坷失落悲哀也都能化解了,活得一身轻松,找到了灵魂的自我,内在就无比的通透,同时也能用一种优雅的心态面对死亡,就像中国文化中把死亡也看作一种喜事(红白喜事)。
就这样顺其自然的活着,坦然的面对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