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日,收到来自浙江温州李颖方老师的书,翻看时,部分文字很熟悉的模样。忽而想起了曾经那些煮字为乐的岁月,原来与李老师的相识已有十年了。
十年前,我在教育在线开了一个博客,记录课堂,也记录生活。慢慢的认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老师,其中走的最近的是来自山西的司艳平。我们都是初中语文老师,有着共同的话题,共同的爱好,彼此分享课堂中的小惊喜,小感悟,于是乎我们便混的如同亲姐妹。后来我们又一起认识了也教初中语文的李颖方老师。
只是那个时候,我们对这个名字并不熟。让我们无比熟悉的是“滴水无声”这四个字。
滴水无声是李颖方老师的博客名。
2
那个时候,我们经常会去李老师的博客里淘宝贝。我还好一些,因为当时已经接管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会在心理上花的心思多些。艳平妹妹就有些疯狂,每篇必读,必留言,过后还会细细揣摩李老师的教学思路,仿着来设计自己的课。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妹妹无论是课堂还是写作风格,都和李老师极为相似。
八年前,艳平妹妹就写文表达李老师对自己的影响:
未上教育在线之前,未接触滴水无声之前,我从来没有考虑过“专业”一词会如此清晰地向我走进。可是,当我开始读滴水无声的文章时,当我在他的文章中找寻到曾经的迷惑与惘然的答案时,当他的那些思想研究与我平日里思忖的不成熟的意念发生碰撞时,我蓦然觉得,这才是一条真正的从师之路!读李老师的文章,我们会跟着沉静,跟着思考,跟着探究,也会逐渐地发现一个个平时被忽略的问题。于是,当在教学中有了质疑的意识,有了与学生一起研磨文本,生发问题的动机时,总是莫名惊诧,原来自己不知什么时候已经会旁敲侧击地去沉心思考,去跨越教参,一种发现的喜悦涌上心头……(摘自《滴水与三木》)
八年后,成长了的妹妹再次用文字记录这段师生情谊:
所有的朋友中,李老师既是我的良师,也是我的益友,还是引领我专业成长的第一人。如果说我现在终于寻觅到一条青春专业的语文之路,那么我第一个应该感激,应该铭记的人,必然是李老师。(摘自《谁是你人生的伏笔?》)
3
2009年,我和教育在线的一些小伙伴们都收到了李老师的书《关于日记的日记》。我们惊讶的发现,原来博客里的文章就可以编印成书,原来做教育研究是这样做的,原来作文还可以这么教……
再回到语文课堂的时候,我曾按照李老师在书中讲的思路指导学生作文,省心省力,效果非常好。李老师把写作细分成若干个点,利用学生写日记,一一加以点拨,一个例文,加几句引导,轻轻松松就突破了一个小问题。全书共提出了有关作文的98个小问题,当学生了悟了这98个问题,并且知道解决办法的时候,写出一篇好作文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件难事吗?我第一次被震撼到了,作文竟然可以教的如此扎实,如此有章法、有思路,如一个工匠在精雕细琢自己的作品。
李老师其实是在用工匠的精神来对待自己的课堂啊。
4
果真,李老师出版的第三本书名字就叫《我是教书匠》。
这本书是李老师对自己整个教学生涯的一个回顾与思考。
作为教书匠,需要什么样的惯性思维?
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校园,如何能成为学生的乐园,就如《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
我们如何研磨、唤醒、转化后进学生,就如《给教师的建议》里说的那样?
语文教学如何从生活中获取学习资源,从而回归生活?
从老子那里我们又可以汲取什么样的智慧进行教育教学管理?
……
我边读边画。一张A3的纸满满的都是李老师的思考。
而在读那些文字的时候,眼前时时浮现出这样的匠人形象:
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
秋山利辉在《匠人精神》中说: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若想实现真正的自我,社会若想恢复凝聚力,重拾失落的"匠人精神"势在必行。
原来,李老师一直在用这份匠人精神影响着我和艳平,使得我们十年来坚持阅读写作,坚持研究课堂,始终对教学保有一份激情。
而我也最终理解,李老师为何说,我是教书匠。
这是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
5
今年的暑假,语文湿地年会在浙江温岭举行。
李老师也报名参加了会议。
我得以第一次与李老师相见。
只是会议安排紧凑,内容丰富,只能简单寒暄几句。而好不容易挤出来的一顿晚餐也因为湿地晚会的彩排,匆匆结束。
时光虽然匆匆,但因着有十年共同的行走,这情谊便格外厚重。
我想,下次再见李老师的时候,我能自豪的对他说:
我也是个教书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