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是什么?他默默无闻,却能撑起一整个家,他是顶梁柱,有了他我们从来不会坍塌。爸爸,是英雄,更是超人,比起那些炫酷的变形金刚,漫威英雄,他具有厉害的技能,更大的杀伤力。却也能变得温柔无比,更像是个孩子一样。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也许我也是刚刚知道,其实在我妈养我之前,还有一个小baby。却在未出生时就已与世别离。(这就不得不让我想到,这个家庭)如果没有我,现在会是怎么样?
六岁,一个上了大班,刚刚开始对世界充满好奇,充满一切问题的年纪。我母亲给我看了一段video。视频里的是熟悉的房间,熟悉的床,熟悉的声音。刚出现的是奶奶,她捧着一个超小的孩子在那边咯咯咯地笑,然后是爷爷,外公,外婆,亲戚,每个人都笑的很开心,是那种洋溢着幸福的笑。他们对于这个婴儿(绝对是我了),对于这个上天赐予的生命感到无比兴奋。甚至是一次次的开始亲吻我红扑扑的脸颊,抚摸我肉嘟嘟的小手。
我自己也笑了出来。想也没有想到,竟然还哭了。母亲问我为什么,我说:“感觉你们把我从这么小一个养到现在不容易啊!”
现在想来,那时的我也真的不止大人们定义的天真。现在无比感性的我也许在小时候也就这么显现了。这段记忆在我脑海中无比深刻。可每当我想起这件事,也就能想起爸爸。
你们会问吧。(,)跟爸爸有什么关系嘛!不就是video,每个人小时候都有啊。可画面里并没有出现爸爸,也就是说这视频就是我爸爸拍的咯?爸爸为什么不跟我们一起入镜呢?
我的爸爸,爱玩游戏,爱犯神经,长的普通,最爱打我,最重要的是不会抱小婴儿。跟别人没什么不同,却在我心里很不一样。
他会玩,不仅仅是玩游戏。他会扮演各种角色逗我笑,把灯盖套在手上当美国队长,把丝巾围在头上当印度女人,更是把玩具小翅膀套在背后走秀。反正家庭一切搞笑素材,全是爸爸。
他会打人,特别是打我。小时候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我因为弄丢了剪刀,狡辩说不是我干的,被爸爸从阳台到客厅追着打,我那时想反抗,反打爸爸,结果还是被打了好几下,哭的(得)上气不接下气。
他会关爱,不仅仅是妈妈。因为爸爸在我印象中是个打人的怪兽,所以我对他是报以“你不靠近我,不管我就好”的想法,我生病什么的也都是妈妈照顾的。可有一次发了烧从学校回来,,爸爸正好休息,我呆在奶奶家。爸爸炖了一碗炖蛋递给我,原本以为会让我从床上爬起来吃,没想到他舀了一勺喂我,那时的我也是,眼里泛泛泪花(泪光闪闪)。
他会开心,会因为我而开心。十岁左右的父亲节,我偷偷和妈妈在网上买了件他爱的游戏人物的衣服,他特别开心,虽然穿到现在都旧了,依然当着睡衣穿不舍得扔。我去新加坡游学那次,回来给他带了点礼物,还有一件夜光的T恤,他嘴里说着少用点钱,却开心的(得)咧开了嘴。
现在的他,已经没有时间跟同样忙碌的我一起嬉闹了。现在的他,已经没有时间去打游戏了。现在的他,会为了我将来更好的生活而去奋斗,半夜爬起来去公司工作。现在的他,尽管表面如此,却也像孩子一样。
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稚吟秋声点评:
徐珊同学的这篇文章,个人风格明显:信手拈来的悠悠漫笔背后,交织着一个小女孩对自己爸爸的嗔怪与亲昵。她的爸爸是个童心未泯、天真爱玩、调皮淘气的大少年,但这并不妨碍他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爱着自己的女儿,也正是凭着这一点,让他深深地占据了女儿那颗少女心。这样写自己的爸爸,比起很多同学千篇一律、似曾相识的歌颂父爱的文章,显得清新而又别致,父亲的形象却毫不逊色,淡淡的文笔中隐藏着爱意,闲散灵动却深具感染力。但只恐怕,在我们的考试阅卷制度下,阅卷老师很可能以其描写不够、毫无详略而判为一般——由此可见,我们的考试与阅卷制度的僵化,不知扼杀多少人才。文末以“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作结,此句曾一度风靡网络,用于此处,却也恰到好处,可称“神来之笔”。全文语言流畅自然,除个别之处为编者红笔改动,其余均为原汁原味。
稚吟秋声语:
因为读到一篇好文,不得不再赘述几句:在我们的阅卷制度下,哪一类记叙文会胜出呢?以写父爱的文章为例,那就是通过寻常的生活小事, 把父亲关爱“我”的细节作细致生动的刻画、描写,再加以浓烈而深情的情感抒发。这样的文章不可谓不好,但假如优秀的标准大致只有一种,那必然会显得模式化;同时还因用力过猛而略带虚假。现在不仅作文有所谓的“套路”,作文阅卷也已然形成“套路”,在“套路”中胜出的文章,基本是“千人一面”——假如写父爱,父亲身为“人”的个性被抹去,所剩下的,大多是作为“父亲”而存在的内容,但这些内容根本无法区分“此”父亲与“彼”父亲个性上的差异。而文字作品,与艺术一样,最忌模式化与虚假性,个性化才是其最可贵的。希望我们的考试阅卷,能够更加开放与人性——但其实很难,因为我们的教育,原本就是不鼓励个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