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阿罗汉果已,方可信汝意。
我们清楚,修行是有步骤,有次第的(就算是最上乘根器的“禅宗”,也是有修行次第的,只是怕人“执着分别”而“不立文字”)。
那就是:人天善法(因缘善法)——阿罗汉道(破我执,断贪欲,断轮回)——大菩萨道(发天地大愿,渡尽世间一切众生)——佛道(不可思量、不可思议之境界)
(其实,佛教,并没有“大乘小乘”的分别,佛说的道理都是——随化众生。只是,凡人贪心炽盛,都想一步跨入“菩萨乘”,都想一步成佛,扬名立万,万世景仰。)
解脱的第一步——阿罗汉
阿姜查
阿姜查·波提央(Chah Phothivan,1918-1992),近代泰国最著名的法师之一,全世界公认的“阿罗汉”。9岁出家,20岁正式受戒为比丘。1946年通过最高级正规佛学课程考试后,开始托钵行脚,寻师访道。
1948年,他在森林中与20世纪伟大的森林禅师阿姜曼相遇,获得重要的启发,改变了他的修行方法。1954年回到家乡吴汶省巴蓬森林,追随者日多,于是有了著名的巴蓬寺。2002年,在泰国境内与世界各地,巴蓬寺的分院共计超过两百座。
阿姜查的修行方式有两大特色:头陀行与禅定体验,两者都是延续迦叶尊者重视苦行的精神而来。他的教导方式简明深远,吸引了不少西方人士前来受教。其中包括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保罗·布里特(Paul Breiter)、阿玛洛比丘(Ajahn Amaro)等。
阿姜查不断地重复强调:修行的道场就是我们的身心,在我们的六根里,在我们接触外境中去观照。我们必须在眼、耳、鼻、舌、身接触外境的当下,去仔细觉察,心如何被这些外境对象引发出不同的反应,而这些反应又如何构成我们一连串的行为,以及一连串的喜恶分别的制约反应。
阿姜查以非常浅显活泼的比喻,让我们知道如何在这个修行道场里用功,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内心的光明、清静与喜悦。他的方法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学。这三个步骤好像是一个连续、互相关联的过程。把观察我们自己的内心作为起始和核心,阿姜查指导我们如何超越、放下和不执著。
何为“阿罗汉”(原音:阿拉汉)?
阿拉汉───「阿拉汉」意为杀敌,即杀死烦恼之意。
阿罗汉为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是佛教声闻中最高果位。
阿罗汉的果位有四个,初果须陀洹,名为初入圣流。二果斯陀含,名为人天两界还有一次往来。三果阿那含,名为不来受生。四果阿罗汉,名为断尽一切见思烦恼,离一切欲。
成就阿罗汉是要修断十结。这十结有
五下分结:身见结、戒禁取结、疑结、贪欲结、瞋恚结。
还有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悔、我慢、无明。
达到大阿罗汉方法,就是修行佛家最基本的法门——四念处。
四念处是一个很重要的修行方法,佛经中说,认真修学四念处的人,快者七天,慢者七年方可证悟初果(须陀洹果)。四念处能去除众生有常、乐、我、净四颠倒,使众生清净,克制一切烦恼和悲哀、祛除痛苦和忧愁,从而走上涅槃成佛之路。
四念处又称四念住,是佛教修持的入门方法。所谓四念处,就是对四种境界观察思维,安住心念,从而引发定慧的修道方式。
四念处包括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它是以五蕴为主,而分身、受、心、法四方面加以思维观察。简单地说,身就是色蕴,受就是受蕴,心就是识蕴,法就是想、行二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