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一个不断“分离”的过程。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遭到重要的分离。
《家为何会伤人》书中介绍了孩子与父母的三个分离及每个分离的三种模式。
第一个分离是出生。出生是一个人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的分离。自然分娩是成熟分离,顺产时孩子经过产道的挤压,对孩子的神经系统和心肺功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顺产的孩子身体更健康,体格更强壮,挫折商也更高。难产是拒绝分离,剖腹产是单纯分离。
第二个分离是与妈妈“分手”,就是与妈妈的心理分离,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关键的分离。弗洛伊德说:“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和父母的分离。”这里的分离就是指心理分离。幼儿与妈妈的成熟分离指幼儿内化了妈妈的形象,有了自己,有了自主性。主动、积极探索是成熟分离的标志。拒绝分离的孩子大多都是妈妈不愿与幼儿分离,或错误的什么都替幼儿做主,阻碍了这个心理分离的过程,幼儿形成一种依赖性。幼儿时期依懒妈妈的孩子,长大后就会依赖爸爸或其他亲人,成人后会依赖别人。生活中有的幼儿特别依赖妈妈,妈妈也会因为孩子对她的依赖而感到高兴,其实这不过是满足了妈妈的被需要。单纯的分离是指妈妈不理解甚至根本缺乏理解幼儿的意愿,也拒绝与幼儿分享他探索世界的情感和体验,幼儿因此陷入孤独。极度自恋或常感到孤独难忍是单纯分离造成的后果。
第三个分离是与家的分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成人才结束。成熟的分离是爱家,但又喜欢独立;拒绝分离的孩子恋家,无法独立;单纯分离的孩子会逃离家庭,拒绝与家庭继续保持联系。
父母如何陪着孩子完成人生中的几次重要分离呢?
首先,在孩子婴幼儿时期,要带着接纳与喜悦多与孩子互动,看到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整合出真正的自己。“时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的镜子。你看着它们时,你也在它们的镜面上留下了镜像,由此你也可以看到自己,反之也一样,你看着一个事物的那一刻,那个事物也因你的注目而得以存在。”妈妈就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面镜子,妈妈注目婴儿,婴儿就从这面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的存在,也感受到了妈妈的爱。反之,妈妈很少注目孩子,孩子就会极力的讨好妈妈,形成讨好型人格,极度看重别人的评价,最终活成别人眼中自己,一生受其所累。妈妈的看见是孩子形成自我的关键,也是孩子走向成熟分离基础。
其次,用爱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自由的去探索世界。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特利索认为,每个孩子一出生,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精神胚胎的发育,不是别的,就是孩子的感觉。感觉就是孩子碰触任一事物时,在建立关系那一刹那的产物。这份感觉,会滋养他的胚胎发育。这里指的不是知识,不是教导,而是感觉。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去探索、去体验,遵从他内心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成为他自己。生活中,太多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成为我们心中优秀的模样,而忽略了孩子他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很多父母用我们的人生经验规划着孩子的人生,用我们自以为的爱绑架了孩子,束缚了孩子的成长。所有孩子的问题,都不是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爱孩子,就给孩子自由,让他成长成自己。这是孩子面临人生中各种分离的底气和动力。
第三、处理好夫妻关系。海灵格强调,“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有优先权。”夫妻关系是家长的No.1,这是健康家庭的第一定律,孩子不是你的最爱,做父母的切不可为了“爱孩子”而忽略配偶。父母相爱,孩子才能安心地去做一个快乐的孩子。夫妻关系不健康,不和谐,孩子就会把自己妄想成异型父母的成年配偶,去做一些和他这个年纪不相符的事情来。我认识一个女孩,是个同性恋。他的父亲常家暴母亲,对母亲很冷漠。她从小就同情母亲,把自己当做父亲,保护母亲。她在打心底不愿做女孩,觉得女孩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夫妻关系影响着孩子对性别的认同,影响着孩子将来与异性、配偶的相处模式。
作为父母在孩子成长中,要学会和孩子分离。龙应台在《目送》中这样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对于孩子来说,分离是成长的开始,成长是为了更好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