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今天我来继续给你讲解《为何家会伤人》。在开始今天的内容之前呢,我先带你回顾一下昨天讲述的重点内容。
昨天,我给你讲述了《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是营造健康家庭的重要基础。给你主要讲了三个需要掌握的要点:
第一,恋爱关系是对童年亲子关系的一种复制。我们都会以理想父母为原型去寻找爱人,然后在恋爱中互相扮演对方的理想父母。如果童年亲子关系不好,就会在潜意识里把对现实父母的不满发泄在爱人身上,想以此获得伤痛的治愈。爱情也的确有治疗伤痛的力量,但需要我们学会反思,付出改变的努力,才能修复过去的错误,打破不幸的轮回。
第二,注重和理解彼此的感受是夫妻和谐的保证。不要把爱人当成爱的工具,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对方,要以对方的感受为重,不瞎揣测、不随意评价、不乱出主意,珍惜彼此的感情,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而是理解和交流感受的地方。
第三,孩子不该成为你的最爱,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核心。要把夫妻关系摆在第一位,否则会导致糟糕的婆媳关系和恋子情结。不管你有多爱孩子,他们都注定要离开,为了孩子能够成为真正独立的人,不要用过分的依恋去束缚他们,配偶才是陪伴你一生的人。
好了,接下来我将给你讲述《为何家会伤人》第二部分的内容:学会接受分离,是避免多种家庭问题的前提。
爱和分离是我们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表面上看,爱和分离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甚至有自相矛盾的成分,但本质上,这两个生命主题之间却有着奇妙的内在联系。心理学理论认为,每个人在儿童时期,如果能够得到足够的爱,形成健康的自我,那么在他长大成人后,就会拥有独立的人格,他就更能正确面对分离。也就是说,充分的爱是正确接受分离的基础。
那具体要如何去做才算是正确接受分离呢?如果我们学不会分离,会给家庭和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危害?这就是今天我要给你讲的重点内容,具体可以分成三个要点来理解。
第一个要点: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人自从出生那一天开始,就需要不断地经历各种分离。下面我带你梳理一下人生的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的重要的分离。
第一场分离是婴儿与母亲子宫的分离,婴儿通过大声啼哭告诉我们,分离是如此之痛,却又必须接受,因为只有接受,才能迎来新生。
第二场分离,是婴儿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妈妈是两个人,一步一步通过接受分离走向独立。心理学上把幼儿期与妈妈的关系称为“和解期”,在这一时期,幼儿慢慢意识到妈妈与自己是不同的两个人,但又非常害怕离开妈妈,因为他们还无法独立。
当然,分离也是为了让婴幼儿更好地迎接挑战,有爱的妈妈就像幼儿心中的安全岛,让幼儿能放心的四处探索。幼儿有时候喜欢粘着妈妈,有的时候会却故意离开妈妈,其实是在学习爱和分离这两个生命主题,好妈妈应该在这个时候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同时又理解孩子的行为,鼓励他去探索和尝试。这样孩子会拥有牢固的安全感,学会爱与分离,长大了才独立。
第三场分离,是我们需要学会在没有亲人的陪伴下,去适应这个世界,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再到后来,我们也会建立属于自己的新家庭,也会有自己的孩子,然后还要继续面对与孩子的分离。尽管分离让人难过,但每一次分离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拒绝分离,就是拒绝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认为,“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这个分离当然不仅仅是指客观距离上的离别,还包括精神上的分离,接受分离要求你必须拥有独立的自我。具体表现是:我在你的身边,但我还是我,不会因为爱你而变成另一个人,也不会因为爱你而失去自我。如果爱到要去侵占甚至摧毁对方的独立和自由,那都不是真爱,因为这种感情之下,双方都不可能获得成长,也没有自由。这种人是不懂分离的,也是不懂爱的,这是一种不成熟的分离模式。
成熟的分离模式是心中既充满了爱,但同时也喜欢独立。你既享受与爱人粘在一起时,又喜欢自己精神上的独立,从而实现爱与自由的平衡。如果你拥有这种成熟的分离模式,那你身边的亲人、朋友、爱人都会因此受益,因为你重视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但又不会企图向他们索取什么,也不会想要去控制他们,你就像一道温暖的烛光,为亲友驱散心灵的阴暗,同时帮助有需要的人纠正和修复不良的分离模式,学习什么是真正的爱,学会正确地接受分离。
第二个要点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请你回想一下,读书的时候,你有没有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上一门课?或者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而讨厌一门课?比如,语文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表扬你作文写得好,你就喜欢上语文课,后来换了一个语文老师,时不时批评你作业出错的地方,你就开始讨厌语文课了。这样现象不是“爱屋及乌”这么简单,从心理学层面分析,是因为老师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措施控制了你,影响了你学习的原始驱动力,原本应该由知识带给你快乐,却被得到赞赏的快乐取代了。对于老师来说,运用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控制学生和课堂质量,但如果父母也用这样方法养育孩子,就是弊大于利了。
什么样的孩子更容易被奖惩措施控制呢?一般来说,这些孩子的父母总是扮演决定者的角色,不给孩子独立探索的机会,看不见孩子的精神需求,长久以往,孩子也就看不见他自己了。当你的努力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博得父母的关注和欢心,只是为了赢得他人的重视和赞赏,你会发现自己活在别人的评价之中,唯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样的人生是很可悲的,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著名的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蒙特梭利说过,每个孩子天生都自带一个精神胚胎。意思是说每个孩子天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可不是一张任由父母涂鸦的白纸,也不是一棵任由父母装扮的圣诞树,他们是他们自己。作为父母,不应该去决定孩子的命运,也不要去控制孩子的选择,父母应该做的,一是提供足够的爱,二是给予孩子独立探索世界的自由,爱与自由,缺一不可。
日本有句名言说得很好,你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是不能强迫它喝水。养育孩子同样如此,你可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给予正面的引导,但千万别去控制孩子,别把自己的梦想套在孩子身上,孩子不是你的作品。如果真的爱孩子,就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拥有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基础,懂得爱人,也懂得爱自己,能够正确面对生命中的顺境和逆境,接受人世间的相聚和别离。
接下来,我给讲你今天的最后一个要点:不能正确对待分离会引发多种问题。
与成熟的分离模式相对的,是拒绝分离的模式,表现是恋家且无法独立。拒绝分离模式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会受到伤害,因为太过于依赖或控制欲太强,不管是交朋友还是谈恋爱,都很难让关系稳定持久,因为很少有人受得了他人长期的依赖或控制。如果双方都是拒绝分离模式的人,就会成天粘在一起,但也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因为这种亲密无法帮助对方成长和进步,时间久了就变成对方的负累。
为什么人会形成拒绝分离的模式呢?心理学家认为这与幼年时父母的做法有莫大的关系。父母没有给予足够的爱,或是过分溺爱或控制孩子,在孩子需要学习分离的时候,破坏了这个过程。也就是说,是父母不懂爱与分离,所以导致孩子学不会分离,孩子长大后在自己的家庭里,又会用这种拒绝分离的模式阻碍自己的孩子,结果代代相传,恶性循环。“最好的疼爱是手放开”,显然有些父母不懂得这个道理,对于孩子的成长会带来两个比较大的危害。
父母不懂分离的第一个危害是,让孩子无法顺利度过“俄狄浦斯期”。“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心理学用俄狄浦斯情结来比喻有恋母或恋父情结的人,而“俄狄浦斯期”指的是3~6岁的性别认同关键期,男孩会嫉妒父亲,出现恋母倾向,女孩则会嫉妒母亲,出现恋父倾向,他们想要取代同性别的父母从而与异性别的父母建立唯一的关系。这个时候,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关键是不要让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只有夫妻相爱,然后又爱孩子,这个关系才会平衡,孩子才能有正确的性别认同。否则,如果只爱孩子,不爱配偶,甚至阻止孩子去爱配偶的话,孩子的性别认同出现偏差,轻则有恋母或恋父情结,重则诱发同性恋倾向。
父母不懂分离的第二个危害是,摧毁了孩子对自我的感受,结果是令孩子迷失自我。这些父母主要是用错了爱的方式,打着爱的旗号为孩子付出,貌似很伟大,但实际上是一种溺爱。溺爱虽然有个爱字,但其实并不是爱,而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往往把孩子当成了另一个自己,是自恋的表现。你可以这样区别,判断父母的爱是不是溺爱,就在于是否承认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是否认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的物品。
比如,帮一个一岁的孩子穿鞋是出于真爱,给一个半岁的孩子喂果泥也是真爱,但是,帮一个四岁的孩子穿鞋就是溺爱,给一个七岁的孩子喂饭更是溺爱。有溺爱行为的父母,不懂也不关心孩子真正的需求,他们只站在自己的立场,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来塑造孩子。就算孩子明明是一棵柳树,也非要把它打扮成杨树的样子。溺爱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要么缺乏自我,要么极度自我;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习惯性逃避,或者通过把怨气发泄到他人身上;他们在平时十分依赖父母,遇到困难时又会怨恨父母,严重的甚至会患上焦虑、抑郁等神经官(guān)能症。
举个例子,一个妈妈非常宠溺自己的儿子,满足他的一切要求。不幸她的公司破产,连生活都成了问题时,她儿子见到变形金刚仍要买,她无力承担时,儿子竟然掐住了她的脖子。还有一位品学兼优的高中生,一副乖乖女的样子,可上了大学就自己去酒吧,甚至染上了毒瘾,用她自己话来讲,想尝尝自由的味道。这样的家庭悲剧还在重复上演,非常令人痛心。
作为家长,你要知道,孩子只属于他自己,要看到孩子的成长需求,尊重他们的感受,给予充分的独立空间,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独立的探索,才能形成完整独立的自我,才能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才能在这个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武志红老师在书中有句话说得很好,如果说孩子是天使,那父母绝不是上帝,而只是天使的守护者。
好了,以上就是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学会接受分离,是避免多种家庭问题的前提。
我们分成三个要点来进行了解:
第一,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分离,分离虽然痛苦,但是每一次的分离都是一次成长,也是为了更好地迎接人生新的挑战,父母要在亲子关系中平衡好爱与自由,让孩子学会成熟的分离模式,既爱家,又爱独立。
第二,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每个孩子天生都带有一个精神胚胎,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独立探索世界的需求,可以引导孩子,但不要去控制孩子,不要做孩子的决定者,才能让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第三,不能正确对待分离会引发多种问题。孩子不能接受分离,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极大的关系,不要让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不要过分依恋孩子,不要阻碍孩子独立探索世界的机会,不要用溺爱害了孩子,否则,你的家庭会出现各种麻烦和问题,包括孩子恋母恋父、同性恋倾向、人际交往能力受阻,甚至患上各种神经官能症。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明天,我会继续给你讲解本书的第三部分的内容:父母的焦虑会给孩子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