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女ぎらい
。。ISBN: 9787542645715
。。内容简介。。
《厌女》不是一部纯理论性著作,而是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针对日本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实践性分析。《厌女》处理了广泛的日本题材,其中既有文学性的,比如谈到小说家吉行淳之介、永井荷风、林真理子等,更多的则是社会性的。上野千鹤子谈到的许多现象,尤其是家庭的、婚姻的,在中国也有很类似的情况。知性的读者会从这些论述中获得强烈共鸣并得到理论上的指引。
。。作者简介 。。
作者简介
上野千鹤子(Chizuko Ueno) 1948年生。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当代著名社会学学者。日本女性主义理论及运动的领袖人物。著述甚丰。主要著作的中文译本有:《裙子底下的剧场》(台湾时报文化1995)、《父权体制与资本主义》(台湾时报文化1997)、《近代家庭的形成与终结》(商务印书馆2004)、《一个人的老后》(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等。
译者简介
王兰 1966年生。重庆人。198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外文系日语专业。2006年获日本大阪大学言语文化学博士学位。现为大阪大学非常勤讲师。
。。精彩短评。。
#
男人通过与男人集团的同化而“成为男人”,而让女人“成为女人”的则是男人——男女自我认同的不对称。很多女性在自称女汉子、女爷们时,其实是带着一种“优越感”,通过将自己向男性气质靠拢以获得一种区别于“典型女性气质”的优越感,那就是继续着这种不对称。比起男性的“厌女”,女性的“厌女”仿佛更隐蔽,但也更具腐蚀性。重新审视成长过程中被同性长辈灌输的一些两性说法时,常常心里一惊。女性主义著作不是要拿来转而“厌男”的,而是尝试看清一些现实,以此自省,并愿意做出改变。
#
茅塞顿开。1)社会的性别秩序的构成并非“男-女”,而是“男-男-女”,即男性集团之内的homosocial(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构成了男性之间的纽带;而为了维系男性集团的主体性与优越性,需要将女性他者化,视作欲望的客体,加以蔑视,就是“厌女症”misogyny;为了保障男性集团的主体地位,还需清除同性恋homophobia。2)男性的主体化认同无法独立维系,必须依赖女性为性的客体,因此他们终生被围困在蔑视女性与依赖女性的困境中。3)关于性侵犯:加害者都想相信被害者是自愿的,以此减轻罪恶感,于是有了“诱惑者理论”。4)关于儿童性侵犯:无需担心男性主体地位被侵犯,在性活动中控制对方,选择了障碍最小、无力反抗的对象。5)“由于我出生成长在一个厌女症根植太深的世界,我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厌女症的世界。”
#
作为一个脏直男,这本书让我有种想要挖个洞把自己埋进去的冲动,无脸见人。
#
上野千鹤子,当代日本著名社会学学者,女性主义领袖人物。此书很“小”,也比较零散,但是我的确觉得,“厌女症”抓住了日本文化的核心。顺便,想起来我为什么一直不喜欢毕加索,他百分百是厌女症。
#
买娼卖娼的营业,如果没有男人不择对象这个前提条件,不可能成立。“不择对象”的,不是女人是男人。为此,男人一方必须具备的性欲机制是抹去女人的个体差异,如恋物癖一般,仅对女性符号便能发情。正因为男人的性欲对迷你裙”、“裸体”甚至性器官等片断的肢体部位也能发生条件反射性买卖才得以成立。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男人的性欲就像被称为“兽欲”般,是一种动物的本能。恰恰相反,这意味着男人的性欲是如此被条件规定了的文化产物。 买娼的男人,买的不是女人,而是女人这个符号。正因为男人是在对符号发情,对符号射精,所以,买娼才是自慰行为之一种。 那么,卖娼的女人,卖的又是什么呢?卖的是“成为物品的自己”(或者说“成为他人所属品的自己”)通过“成为物品”女人将向“物品”射精的男人解体还原为仅仅的性欲。由此,男人憎恶娼妓,娼妓轻蔑嫖客。
引自第191页
#
色情文学的铁定规则是:第一,女人是诱惑者;第二,女人最后一定被快感支配。这种结构手法非常好懂。首先,“是女人先勾引我,可不是我的错”。男人的欲望由此得以免责。然后,即便是把不情愿的女人强行推倒在地的强奸,最后还是以女人的快感结局,仿佛在说“怎么样,你不也有快感了吗?”好像女人的性器是可以把所有痛苦和暴力都转换为快感的无底黑洞。为男性读者制作的色情文学,最后终极点不是男人的快感而是女人的快感,这个现象看似矛盾,其实根本不是什么谜。
引自 第一章 喜欢女人的男人的厌女症
。。我是朋朋,关注我,每天遇见好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