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家家户户都去重视的。它为什么被人们如此重视?还又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我们先从字源上来解释,孝它的上半部分似乎像是一个毛发一样,弯弯的,长长的,而且它下半部分只要更像是一个人,整个字结构是:人在下,弯弯在上。弯弯的笔画代表的是老者,它的头发,弯弯的。而在老者之下就是他的孩子。意思就是老者在孩子之上,孩子要去顺从,去敬从,孝顺他。孝是老人与小孩之间的一种关系。那具体如何表现?
孔子他的弟子宰我觉得三年的丧期太久了。便只守了一年,孔子便追问他,说:“你难道心安吗?”人在服丧的时期吃美味佳肴也不会觉得美味,听到美好的音乐也不会觉得开心,一个人居处不安。所以三年才不去吃喝玩乐。这是孔子的第一个理由。而第二个理由是因为你出生三年后才脱离父母的怀抱,所以如今你也要有三年对父母之爱。
这两个理由他是有区别的,第一个理由他是发自于自己内心的。是自己心安与否。第二个理由,这似乎更像是作为一种交换,我出生时你抱我三年,现在你去世,我再”服丧三年。
那又为什么如今我们不去服丧三年了?守孝三年,他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它是根据特定时期、环境、情况等等人为来制定的,而如今时代变了,它会改变。但是你始终对父母孝的心不变。
子由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由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今天的孝者对父母是养父母,而对于牛马,同样是使这些动物吃饱喝足。那如果不对父母恭敬,那你对待父母和对待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非常认同他所说的,我觉得我们的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同时也要有一份恭敬,因为父母对你从小到大,这整个的经历全是父母把你带大的。在这之中他们对你付出过无限大!那我想问你,你不去恭敬父母又去恭敬谁呢?我认为甚至不仅仅有恭敬,你还要对父母有情感。你们之间要有情感的互动,我觉得这会使你们之间的关系更好。
子由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色指的是面色,通常是说你的面色很好,和颜悦色,结合就是很难做到长时间地保持和颜悦色。弟子指的是孩子,孩子去做劳苦的事。有酒肉让先生吃。
有句话叫做久病床前无孝子,为长时间的人们总会去厌烦不耐烦。但是我我认为他恰恰又是出于自己内心的孝。如果是家里的老人死了要分遗产几千万,那你家里的老大,老二,老三全都会回来,在你面前非常的和颜悦色。他们这都是去装的,是假的,并不是出于内心,类似于是他们想获得那份遗产而对你表示出的一种献媚。但是不用多久,他们就会露出他们的真面目。时间一长,他们是装不出来的。这究竟是一天还是一时还是一个月一年呢?重点是时间。那这么一说,他们两者似乎没有区别了,时间长都无法做到和颜悦色?
我认为还是有区别的。他如果是装出来的,我认为装的那个人和颜悦色的时间会更久些,因为他会更想得到那份遗产,而你没有这颗执顾的心,没有要去追求的,反而你可能和颜悦色短时间内便会消失。所以我觉得这还是有区别的,如果发自内心,他可能很短时间内便就无法做到和颜悦色,但这有他出自于内心的表现。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是喜,一方面是惧。
在读完这则,我觉得似乎对父母的年龄只有惧怕。因为死亡它是一件必然的事情,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你生命只会离死亡越来越近。所以我会怕父母陪伴我们的时间的越来越少,很多人会去说是敬孝的时间越来越少,但其实目前对我来说,我自己感觉真正去孝的时候似乎不多,虽然说孝不论年龄何时都可以去孝。时代也不同,我一直感觉到的是父母对我的爱。像孔子所说的对父母的敬也离我们很远。所以我感受到的是父母陪伴我们的时间越来越少。
那又为什么喜呢?在古代时,人类的平均年龄也就在30岁到40岁左右。那时你的父母多活一岁是一种喜庆,这意味着长寿,高寿。这是喜。
孝只有你内心不是麻木的时候,你才能去体会到所谓的“喜”、“惧”这些,孝他是对父母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