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道理不能做、不会做、不愿做,最后没做的情况非常多。减肥、读书、考证、学吉他、学舞蹈、理财...,例子很好找。
还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晚上听着很激动,早上起来一动不动。
一般说来有三个难点:
1.理解不深。
一种真知,很多是前人心血之作,有时间的沉淀和实践的体会,理解起来需要有实践的支撑,如果没有践行,神经通路就有没有打通的环节,所以就不能理解透彻。
2.不够坚毅。
同样的,如果是真知,是要花精力去学习和体会的,没有毅力是难以达到的。
很多人认为,成功的要素在于智商与情商。但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安杰拉·达克沃思通过研究发现,坚毅的品质对成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达克沃思教授从2007年开始对“坚毅”(GRIT)进行研究,她的研究成果已发布在美国各大学术杂志上。她认为,坚毅比天赋更能预测一个人未来的表现。在遇到挫折、失败时,仍能坚持不懈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这才是决定长期成功的因素。
《坚毅》基于大量研究案例,同时也引用了作者的亲身经历及她采访过的诸多坚毅典范,包括商业精英、艺术家、教育家、运动员及军事家等。事实证明,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训练提高自己的坚毅指数,而且应该从孩子的教育阶段就开始重视坚毅品质的培养,比如多让孩子参加课外活动,并且一定要让他们在某项课外活动中坚持一年以上的时间。
《坚毅》能够让我们看到关于成功的另一面,那就是: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在挫败中不断磨炼自己,成为一个坚毅的人,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3.追新求多。
据说这是大脑的BUG,大脑喜欢新鲜刺激的东西,所以可口可乐这样的公司每年打的广告都不一样,其它商家也都深谙此道。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这样,感到一个知识或者原理听说过就不想再深入研究,马不停歇的汲取另外一个知识或者道理。
这就像那个打井的故事,每一口井都还没有出水的时候就开始打第二口井了,这样能获取的资源是有限的。
孔子学音乐的故事也许能给我们带来参考:
孔子年轻的时候向师襄学音乐,师襄是瞎子,孔子向他学习乐的时候,孔子当时还很年轻。
师襄教孔子弾一首曲子,孔子学习上手很快,不一会,就弹得很好,师襄很满意。于是,师襄要孔子学习另外一首曲子,换一首曲子弾。
孔子说:还不行,我只是懂得他的旋律怎么弹,我还不了解他的技术如何表达。
师襄同意了,那你继续弹吧,弹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弹琴抑扬顿挫,他的这种娴熟的特殊技巧都非常纯熟。于是就跟孔子说,你换一首曲子弾吧。
孔子说:还不行,我虽然了解他的技巧了,但是还不了解这首曲子的用意。师襄听了,觉得这位学生很特别,就让他继续弾吧,孔子接着就继续弹这首曲子好几天,弹得非常好。老师就说你赶快换一首曲子吧。
孔子说:还不行,我现在了解他的用意,我隐约感知作曲的人的样子,很模糊,我想真真切切的感知到他。
老师师襄是个瞎子,听说这首曲子的作者的模样,但是通过演奏,就把作者的形象揣摩出来,这个事情再师襄看来是难以想象的。
师襄只好让孔子继续弹,又过了几天,孔子对师襄说:我现在知道这个人长什么样子了,这个乐曲所歌颂的这个人长的瘦瘦的,黑黑的,高高的,眼睛看着远方,好像在牧羊一样,如果不是周文王,那会是谁呢?
这首乐曲就叫文王操。师襄听到孔子这番话,立刻走下老师的座位,向孔子鞠躬示意,说: 我听老师说过,这首曲子是《文王操》啊。你说的就是文王的样子啊!
《文王操》是歌颂周文王的乐曲,而孔子可以从演奏中一步步提升水平,由旋律、技巧、用意,再到想象其中人物的模样。他的心得使音乐老师也感到佩服。孔子为何可以娴熟五经、精通六艺,然后集其大成,深受学生爱戴与推崇?
孔子之所以能够开创儒学一派,影响中国几千年,至今都有很深刻的影响力。
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事情,几乎与孔子同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对西方世界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先贤,都有伟大的思想家,文化的奠定者。
孔子学什么都很彻底,这就是伟人的学习过程,一般人就是浅尝辄止,不再挖它的深度。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曾国藩治家学也是这样,一定学会一篇精通后,在学另一篇文章。不要囫囵吞枣。
可以说,心浮气躁,心不安静,治学不深刻,是当下社会的通病吧。
怎么做呢?
重复,没错就是“重复”,这是为了应对现代社会三个问题的药方,由《一分钟经理人》作者肯.布兰佳提出,三个问题分别是:信息超载、消极过滤、缺少跟进。
具体怎么理解?
1.信息超载好理解:知识付费的各种平台的崛起就是例证。解决方案是“精专求深”
2.消极过滤是什么意思?新知识与旧知识有不一样的地方,我们会天然质疑而不是去先换位思考其合理性。解决方法是“绿灯思维”---为什么我觉得这个想法可行?
3.缺少跟进这一项非常关键,功夫在平时。一般来讲,“跟进”应该是“讲授”的十倍时间才可行。
总之,任何一项能力要转化一定会经过三个阶段,我知道、我深信、我做到,而这个过程的动作要领是“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