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身体营养是什么,那么,心理营养又了解多少呢?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内心富足,自信快乐。而在如何养成内心富足的孩子这个问题上,读了韦志中老师的新书《心理营养:培养心灵富足的孩子》后,我感觉心理营养就是关键。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养成内心富足的孩子。
第一、父母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接纳。什么是无条件的接纳?就是在孩子刚出生那会,孩子处在对任何东西动充满着无知的状态,父母要做的就是给予他所有的爱和照顾。孩子哭了,马上柔声柔语地安慰;要去分析他的需求所在,是饿了?还是哪里不舒服?因为那时候的他还不会表达,只会用哭声去表达自己的需求,父母要做的就是对于孩子的渴求无条件的接纳,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爱。
第二、给予孩子一定重要性的确定感,要让孩子明确感受到他就是最重要的。孩子那时候虽说任何东西都是模糊心理,但是他们对外界的感觉很灵敏。在他饥饿生病时,你要放下手中的活,马上照顾到孩子的情绪,这样他才会感觉到自己被爱意包围着。因为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对孩子的未来性格的养成也有一定决定作用,因为任何然都希望被他人看成是最重要的人!
第三、要给予孩子安全感,因为一个人有了足够的安全感,才能对害怕的东西无所畏惧。这时候父母可以通过情绪的稳定以及温馨的家庭环境传递给孩子温暖,也就是安全感的来源。因为孩子最需要的一份安定满足,所以一个良好的夫妻关系也是必须的,只有幸福的家庭才能养出幸福的孩子。
联系到生活中现象:有的父母哭穷,本意可能是想让孩子知道钱得来不易,培养孩子节俭的意识,用穷养来锻炼孩子。有些东西属于孩子的正常需求,但父母却总是不让他们得到,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需求长期不被满足,他们自然会觉得自己不被爱,形成内在的深度匮乏。这种匮乏感,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心理学上来讲,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物质匮乏,或对爱的匮乏,会造成很难消除的心理匮乏感,进而产生自卑感、不配得到,对人的一生都会造成负面影响和折磨。
他们会因为父母的“哭穷”和对比,变的不安和没安全感,因此会克制、收缩自己的想法和欲望,慢慢变得思想和行为都畏手畏脚起来。一个人“内心无力”的根源,就是因为看不到自己的“拥有”,从而丧失力量感,产生匮乏感。无论贫富,当一个孩子只看到别人的好,却忽视自己的“拥有”时,最易滋生匮乏感 。
不管家庭条件贫富,父母只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养育孩子,不要总是拿“条件不好”“自己多辛苦”去控制孩子,让孩子早早地背负沉重感,处在忧虑之中,无法身心舒展地成长。能否养出内心富足的孩子,绝对不是看物质多少,而是父母对待生活的态度。
真正有格局的父母,绝不会给孩子灌输过多物质上的贫富、自己的牺牲多少,而是不抱怨、不诉苦、努力进步、提升自己,给孩子传递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才是孩子成长需要的能量。
生活中,父母要看到孩子正常、合理的需求和愿望。选择满足还是不满足,看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能力暂时达不到的,或不愿意满足,就直接告诉孩子,暂时没有这个能力实现他的愿望。
而不是否定孩子的需求,指责孩子不该提出那样的要求,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美好的事物。很多时候,东西不用很贵,也会让孩子快乐很久,因为重要的从来不是物品,而是那种被重视、被爱着的感觉,会让孩子感受到爱与接纳。
不论贫穷和富贵,养出一个内心富足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让他感受到精神上的满足,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与接纳、关注和认可。父母 养育孩子,要注重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
不管孩子优秀与否,接纳他、爱他、多一点陪伴和互动、给他积极的认可与欣赏,在他失意挫败的时候,坚定地站在他这边,给他支持和鼓励。这会成为孩子将来成长过程中源源不断的动力。
内心富足的孩子,才会有足够的心理能量战胜未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有足够的勇气与自信把握机遇,收获人生的幸福。“有时,生活过得艰难,并不是因为贫穷,而是骨子里的匮乏感。” 一个孩子,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习得了匮乏感,那么,即便手上握有不错的先天条件,也很难把握属于自己的优势或幸福。
“积钱不如教子”。给孩子万贯家财,不如给他一颗丰盈有力量的心。你会看到,一个内心有力量的孩子,富有时,能把金钱看做工具,而一时的贫困和挫折,也不会让孩子哀怨。这样的孩子,是能抗挫的,也是有韧性的。愿每个孩子,都能接纳自己的不足,并在努力奋斗中去实现自己的希望。只有心理营养足够了,内心才能变得足够富足,才能拥有一颗柔软的心灵。愿更多的人能读到韦志中老师的新书《养育心灵富足的孩子》,做一个养育心灵富足孩子的智慧父母,愿更多的人因为心理学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