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对严监生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呢?
我猜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在学习中学语文课本的时候,
老师说他在临死前都要掐掉一根灯芯,是中国封建制度下典型的吝啬鬼,守财奴,觉得他一点也不好。
但慢慢的,等我真正去读《儒林外史》的时候,真正走进书中,去认识严监生的时候
才发现,我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
今天我就·想为严监生正个名。
什么也没有事实材料更具有说服力,现在就请看看下面的原文选摘吧
1.自此以后,王氏(严监生的妻子)的病渐渐重将起来。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并不见效。
2.严致和(严监生)说起王氏病重,吊下泪来,道:“你令妹自到舍下二十年,真是弟的内助!如今丢了我,怎生是好?前日还向我说,岳父岳母的坟也要修理。他自己积的一点东西,留与二位老舅做个遗念。”因把小厮都叫出去,开了一张橱,拿出两封银子来,每位一百两,递与二位。
3.严监生请他坐下,说了些恭喜的话,留在房里吃点心,讲到除夕晚里这一番话。叫赵氏(严监生的妾后抬为正妻)拿出几封银子来,指着赵氏说道:“这倒是他的意思,说姐姐(王氏)留下来的一点东西。送与二位老舅添着做恭喜的盘费”
4.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气了。
看到这,大家心里是如何想的呢?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心里对严监生充满了愧疚。
以前提起严监生,我脸上就满是鄙夷和不屑,说道“他啊,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吝啬鬼”
——但就是这个我心中的“吝啬鬼”,在他妻子生病的时候,不计钱财地请医生,买名贵药材,
即使最后妻子已无力回天,心里也没有抱怨那些钱都浪费了,而是止不住的难过,在他看来,妻子的健康是远远比钱重要的。
——就是这个我心中的“吝啬鬼”,在发现他妻子留有遗产时,没有想着独吞
而是留给他的两位舅爷,并想着把岳父岳母的坟修一下。
我们大家觉得他吝啬,是单单看他死前,紧盯着两根灯草不放,直到灭点一根才肯离世。
但等我看完全部经过,我才发现,这才不是吝啬呢,这是节俭,因为自己马上就要离世,因为自己而多点一根灯草,没必要。
他对他的妻子,舅爷,他的亲人们都很大方,唯独对自己,严于律己,不舍得浪费。
就是这样一个人,因为我们从老师,从教材的口中去认识他,而被世人误解,被谩骂。
实在是可悲,可叹。
所以啊,千万不要从别人之口去认识一个人。
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还是要自己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独立思考,去认识他(她)
而不是人云亦云,因为别人说他的不是,而拒绝认识他,与他交友。
在我们现实的人际交往中更是如此。
在我高中时期,有一个酷酷的女孩子,她与众不同
和我们班的女孩子都不一样,她会抽烟,会骑摩托车,说话语气会有点凶。
开始的时候,别人都说她是社会姐,别招惹她。
我因为没有和她有过多的交往,加之从别人的话语,一般对她都是敬而远之。
直到很久以后,我们慢慢熟络起来,她在我心中的固有印象彻底被打破了。她讲义气,人也很热心肠,也没有别人说的那么可怕,她很好!
和她交往,我也很开心。
从别人之口我们永远无法去完整的认识一个人。
因为我们每个人对外界的认识,都会现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会不自觉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
加上每个人的喜欢欣赏的角度也不一样,所以对其他人的认识都会不一样。
因此我们不必通过他人之口去认识一个人,也不必因为他人的评价而对某些人敬而远之。
好不好,喜不喜欢,要我们自己亲身去感受,去体验以后才知晓。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所以,不管是严监生,还是高中时期那个酷女孩,要想真正完整认识,还是要我们自己去认识他们。
别人的意见只能是参考,真正拿主意的还是我们自己。
图片来源:创客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