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差一点点
——读黑塞《悉达多》有感
(一)
演员文章和舒淇出演了一部电影《西游降魔篇》,其中有一个情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扮演的驱魔人陈玄奘问师傅“我可以修成正果了吗”,师傅回答“还差一点点”。不管他降了多少魔,历经了多少艰险,师傅反复回答他都是一句“还差一点点”!由于这句话在电影中不断重复,所以引起了我的思考。
为什么总是差一点点?陈玄奘非常努力,为了持戒修心,心无旁骛,目标坚定,毫不动摇,他得到成佛不是水到渠成的吗?那一点点是什么?直到他遇到舒淇扮演的降魔师段小姐,可爱的段小姐降爱慕陈玄奘,她年轻、漂亮、活泼、能干、单纯、善良......所有美好都集聚在她身上,关键是对玄奘情有独钟、一往情深。亲爱的读者,如果是你,你会心动吗?我想,凡胎肉身的玄奘是心动的,但是他用意念告诫自己,切不可靠近,不要忘记初心,不要忘记目标。后来段小姐为了救猴妖手中的玄奘,死了。玄奘才终于打开自己情感的牢笼,用眼泪表达对段小姐的爱,并将这份儿爱升华为大爱。
所以,只有经历过爱,才能真正理解大爱的意义。得道高僧并非拒绝所有,屏蔽一切,而是理解与懂得!他们入乎其内,方能出乎其外!
(二)
《悉达多》亦是如此!
出身婆罗门的年轻悉达多汇聚了所有美德,他是真善美的具象,所以父母为他骄傲,所有人向他投来微笑的目光,投来羡慕的眼神,有很多人围在他的身边。他却不快乐,总觉得自己还不够,还缺点儿什么!
以沙门长老为师!
所以,他出走,放弃自己的门第,地位身份,做一名沙门——苦行僧。去找不同的人做老师,去体验不同的生活。他脱下高贵的衣衫与鞋履,光脚,衣衫褴褛,忍饥挨饿,跟随沙门长老。他没有放弃,三年的苦修,让他反思,自己实现梦想了吗,这是正确的道路吗?他任务修习、斋戒、冥想并不会证悟涅槃,“只是寻得安慰、麻醉,我们只学了些迷惑自己的把戏,我们根本没有找到那条道中之道”。他听说了乔达摩!
以乔达摩为师!
他去寻找这位圣贤、先知、觉者!他来到“祇树给孤独园”中,虽然从未见过佛陀,却一眼认出“他宁静的面庞无悲无喜,又仿佛从内心绽放轻柔的微笑”“在很久不变的平静中,在永不凋零的光芒中,在不容进犯的和平中,他柔和的呼吸着”。他无比尊敬佛陀,但是他真诚地向佛陀提出自己的思考,“在您的法义中,有一个断裂之处”“没有人能通过法义得到解脱”。和佛陀对话,让他感觉自己还是差一点点。他认识到自己对自己一无所知!
以红尘为师!
他回到了红尘,他要到滚滚红尘中去历练!他找到了一个新的老师——迦摩罗。她是城中名妓。他要向迦摩罗学习什么是“爱”!迦摩罗告诉他要有金钱才能获取她的爱,要有尊严才能获取她的爱,要有华丽的外表才能获取她的爱,要有权势才能获取她的爱!悉达多在商人迦摩施瓦弥的指导下均已获得。悉达多越来越像一个富人,像富人一样唯利是图,挥霍钱财,纵情声色,他忘记了他引以为傲的“三宝”——思考、等待、斋戒,即“戒定慧”!他开始讨厌这个赚钱游戏,恶心于自己的穿着,他再次走到河边——当时步入红尘的河边,“河水映出他灵魂骇人的空虚”,“他辨认出自己的蠢行”,他遗忘了“神圣事物”。他之前蔑视红尘,现在发现自己也不过是红尘一员,并不因为自己出身高贵,拥有杰出的教育而不同,自己和世人一样!他刷新了对自己的认知。他在河边睡去,醒来后的悉达多感觉自己要么死了,要么从旧的躯壳中重生。
以船夫为师!
以小河为师!
他在小河边总结自己的人生“少年时,我只知神明和献祭。青年时,我只知苦修、思考和禅定;我渴求梵天,崇拜永恒的阿特慢。”“壮年时,我追随忏悔者生活在林中,漠视肉体,忍受酷暑严寒和饥饿。”“之后我又奇迹般地与佛陀和他至高的法义相遇,关乎圆一世界的真理如血液般在我的体内奔涌,但我又不得不告别佛陀及其伟大学说。”“我跟随迦摩罗学《爱经》,跟迦摩施瓦弥学做生意。赚钱又输钱。我学会了养尊处优,满足肉体。我失去了精神家园,荒疏思想忘记圆一。”一个“唵”字将他拉回。绝望的悉达多已经溺亡,新的悉达多对深爱着湍流。他留在了河边。他再次遇到船夫——那位摆渡者瓦酥迪瓦。他们一起倾听彼此,倾听河水的声音,做简单而朴素的事情,内心一片安宁。直到安宁被打破——
儿子也是老师!
直到乔达摩先知即将涅槃,所有信徒都往他所在的地方敢去,包括带着儿子的迦摩罗。在河边,迦摩罗被毒蛇咬伤,撑船的瓦酥迪瓦救了她,旁边是哭泣的儿子。悉达多一眼认出了沧桑的迦摩罗,也认出了自己的儿子。迦摩罗痛苦地死于蛇毒,但是她因为最后见到了悉达多,也获得了内心的安宁。儿子呢?悉达多惊喜快乐,他忍让付出,希望儿子留在身边!可是儿子在销金窟里生活惯了,哪里会习惯呢?儿子很沮丧,船夫告诫说,放他回自己的地方,悉达多不舍,在心里紧紧攥着儿子的手。他突然想起多年前自己离开父亲母亲,去到沙门长老处修行,父亲的痛苦与放手。儿子跑了,渡过河后还破坏了桨。悉达多疯狂寻找,他担心儿子被蛇咬,他更担心这一辈子都见不到儿子......他一直追到了迦摩罗的漂亮花园,他意识到他绝望又幸福地爱着一个人——他的儿子。自从儿子出现,他悉达多却成了完全的世人!他再次回到红尘俗世中。尽管瓦酥迪瓦无数次地说“他设法走自己的路”“你该放他走”,悉达多没法放手,他享受儿子给他带来的惊喜!“他的爱像一道伤口”!他默默地离开了那座花园,再次回到河水边等待、忍耐、倾听。他体会到一个俗人的快乐和忧伤,作为一个情夫,作为一个富人,作为一个父亲,为了哪一点感官的愉悦,患得患失,忧心忡忡,甚至惶惶不可终日!他终究选择了放手——放下!
以世人为师!
他不再像过去那么蔑视世人,蔑视他们的庸俗与愚蠢,他理解他们,“理解并同情他们不是由思想和理智,而是由冲动和欲望掌管的生活。他感同身受。”他不再嘲笑他们,反而爱戴敬重他们。他在他们盲目的忠诚,盲目的强悍中看到可爱可敬之处。世人唯一缺乏的是——自觉。对生命整体的自觉思考。“唵——”意味着圆满,他的伤口已绽放,痛苦已风化,他的自我融入统一之中!他不再与命运搏斗,不再与意志作对。他接纳,接纳自己的优秀,同时接纳自己的不堪,或许,历经红尘,他更全面的认识自己!他比在优渥环境中的婆罗门更有机会接近真实的自己。
最后他再次遇到乔文达,通过对话,告诉对方自己修行的结果:爱事物甚于爱言辞,爱行动甚于爱法义。一路行走,一路修行,没有哪一步是白走的,都是修行的足迹,只要你愿自觉!
(三)
为什么他叫“悉达多”?
佛陀的名字叫“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是一半的佛陀。迦摩罗在弥留之际说见到悉达多和见到乔达摩是一样的,即是此意。乔达摩是法义上的佛陀,悉达多是行动中的佛陀。都在证道途中,只是方式不同,殊途同归。
为什么悉达多那么多老师?
“圣人无常师”,真正的圣人永不满足于真理的追求!他们不断思考、等待又出发,再思考、等待,再出发!万物皆可为老师。我曾经以“柳叶桉”为老师,我在柳叶桉树叶上发现“柳叶眉”之美,在柳叶桉树皮上发现处事心境的修行,在柳叶桉的静丽中获得安宁。人生是一条长河,所以我们那么喜欢凝视河水!“滚滚长江东逝水”“羡长江之无穷”“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为什么悉达多不后悔自己跌入红尘?
跌入红尘的悉达多,不再圣洁,不再高尚,不再遗世独立!他真心也后悔过,来到小河边,想淹死红尘悉达多。但是觉悟后的悉达多并不后悔这一段经历,因为正式这一段经历,让他看清真实的自己,受教育受压抑背后的拥有真实人性的自己;让他理解世人,看到世人的可敬之处与可悲之处。
这样,他才有机会与自己和解,悦纳自己的缺点,修行自己的优点。
正是跌入红尘,他才能够出离红尘。
不成魔,怎成佛?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人生的意义在于寻找智慧。刘小白老师讲:觉,就是智慧。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不断找寻智慧的过程,所以悉达多在不断地寻找,让自己拜不同的人为老师,哪怕是在乔达摩面前,他也没有停下来,因为他还没有找到他心中的智慧。他认为知识可以传递,智慧不可以,要自己去拿,自己去寻找。突然明白为什么玄奘法师要走上万里的路,取得真经,既有行为的证悟,又有法义的证悟,两全,乔达摩与悉达多合二为一。
为什么总是差一点点?
为了追寻那个“圆”,为什么悉达多总是觉得自己差一点点?悉达多出道即巅峰。他出身婆罗门,在世人看来——完美!但是他自己觉得还差一点点。他做了一名苦行僧,蔑视肉体,折磨肉体,超越肉体,唯一留下精神,可是他还是觉得差了一点点。他遇到乔达摩,遇见智慧,碰撞智慧,可是还是觉得差了一点点。他离开树林,来到城市,历练一番,终于觉得圆满,可是儿子的到来,他有觉得自己差的可不是一点点。直到放手,直到放下,重新坐回小河边,他才又感到圆满。
如同电影《西游降魔篇》,只是守着清规戒律,并不理解感受红尘,怎么能够真正悟道?红尘中悟道,才是真正的修行!陈玄奘认为“爱情”是魔咒,所以逃跑远离,警戒警惕。他从未有过,所以我所谓看开!他的新和身体绷得紧紧的,这本身就是修行之大忌。只有他真正的在段小姐的爱中轮回一遭,才真正悟道。
这就是我读到了曲曲折折自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