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5日,我在【得到】学习了一年的课程《何帆的读书俱乐部》全部结束了。我不是一个好学生,老师讲的课没有全部听完;老师说的每天150字的留言,一次也没写过。(不是老师讲得不精彩,就是自己没安排好。)可就在结束的时候,我觉得必须要写点什么了,因为尽管学得磕磕绊绊,文字输出为0,但学渣如我也有记忆深刻的点滴。
一次观念冲击——【直播撕书】
看何帆老师第一次直播时,有一个画面惊到我了。直播进行中,何老师拿出他特地准备的书,在镜头前撕下一页。这个动作并不费力,但于我却有种惊心动魄的感觉。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要爱书,自己当了老师也告诉孩子们要爱惜书本,可何老师竟然直播撕书!
他的意思,当然不是要我们没事儿撕书听响玩儿,而是告诉我们——书不是用来顶礼膜拜的,书里的学问不是要存在书里的,而是变成我们自己的学问,放在我们自己的脑子里。所以何老师常说不是“我注六经”,而是“六经注我”。要让书里的观点为我们所用,而不是去臣服于别人的观点。看了这次直播后,我有一个很大的改变,对待书本的态度没那么小心翼翼了,我可以在书上放松地勾画、圈点、批注,不在意字迹是否工整,我也可以放心地折页而不负疚。或者说,摒弃了一些读书时形式上的东西,而更加关注内容本身。
读书壮胆,胆子越大,收获越多。
一点小小的变化——【我们的读书俱乐部】
何老师的每一课开头都有一句固定的句子:你好啊,我是何帆,欢迎回到我们的读书俱乐部。可是,课程开始时,这句话是这样的:你好啊,我是何帆,欢迎回到我的读书俱乐部。细致的你,发现区别了吗?是的,从原来“我的”变成了后来“我们的”。回到专栏去查看,会发现2017年11月10日之前是“我的”,11月13日起就变成“我们的”了。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呢? 其实是有同学给何老师提了建议,认为这个专栏是何老师和所有专栏同学共有的读书俱乐部,所以应该是“我们的”。于是,何老师欣然接受。这个事情虽小,但让我感受到何老师的学者风范和作为老师的气度。同时,这个小小的改变,也加深了我对这个读书俱乐部的感情,在这个俱乐部里也有我的一个位置。
一个概念——【当地知识(local knowledge)】
何老师在《江湖外史1:体会扫地僧的至高人生境界》中提到了“当地知识”(local knowledge)这个概念。原文如下:对人生的体会往往是一种“当地知识”,也就是说,是在特殊时间、特殊的地点,和特殊的人物在一起才悟出来的。从没想过有“当地知识”一说,不过细细想来,在我们的知识体系中不仅“人生体会”是当地知识,还有很多其他的“当地知识”。比如,关于自己孩子的教育,我们父母有获得更多“当地知识”的机会,所以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努力增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而不能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老师。再比如,关于学生,我们老师才具有更多的“当地知识”,再权威的教育教学专家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也必须和老师的当地知识共同作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所以好消息是“老师”这个职业不会被轻易替换掉。
写着写着,发现一年的学习,收获感触还真不少。“怕什么真理无穷,得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还真是这样呢!
其实,《何帆的读书俱乐部》是我们的《科学老师爱阅读》第二季的必读专栏。有的小伙伴可能也跟我一样,没有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甚是遗憾。不过,何老师在最后一课又给了我们很多鼓励——真正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让我们再开启一次思想奇幻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