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时候,父母是孩子眼中的万能者,父母似乎能够帮助你战胜一切的困难,父母也可以提供给你最用心的安全感。所以我们对于父母所教导的一切道理,都那么的相信,从来也不会去怀疑。
我们所受的教育,从小学到高中,都被指明了朝着一个方向前进,考试获得高分数,你就是上帝,你的任务就是要成绩优秀,进入名牌学校,所以我们都奋不顾身、用尽全力地努力获得高分以进入名校,倘若失败了,我们就会被深深地挫败,我们也会被周围的环境压力深深地挫败。倘若在这个方向上成功了,你就会以为人生无限光明,你就是天生的成功者。
然而进入大学后,我们便开始面对了无限的迷茫。没有进入名校的,摆脱不了失败的阴影,一直活在过去岁月遗留的痛苦之中无法自拔,浪费了青春的珍贵光阴,纠结、徘徊、失落,种种的负面情绪吞噬着成长的心灵。有幸进入名校的,自信心十足,依然延续着做个优秀者的路径努力付出,读名校在太多父母心中就是为了功成名就、大富大贵,所以始终努力去做个优秀者,在各种竞争中出类拔萃,你就可以获得所有你想要的东西。
我们都深信这样的道路就是我们应该去走的,时刻都要为成为优秀者而努力,但是越走越远,却越来越迷失了自我,进入了社会工作之后,再没有所谓单纯的一个方向走到底就能成功的类似真理被你验证和深信,每个人似乎都那么的不一样,又都好像都是一个样,看不到自我的位置和自我的灵魂。
02
社会是复杂的,再没有什么确定的答案,你的选择通向的道路未知,谁也无法告诉你准确的答案。
许巍接受鲁豫采访时回忆过往的日子,谈到曾经有歌曲都已经红火了,但是他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多少的改变,甚至连几千每月的房贷都还得有些吃力,他都想过再努力努力,不行还需要从事别的行业去维持生计,所幸再坚持之后慢慢地越来越好。许巍当然是对自我音乐有很深的追求,但即便作品受到肯定,他也依然无法知道后面的路到底确定了怎么走,只是他确定知道音乐是属于他生命的重要部分。
社会的残酷在于不会给你多少时间去充分地思考和探索,有许多的人在进入社会之后不得不去为着谋生而劳苦奔波,并没有多少的选择余地留给你去使用。有许多人放弃许多只是为了探索属于自己灵魂的那些。
你可以和别人去沟通自己的种种难处,可是你无法去和时间沟通,让时间给你一些特殊的照顾,一切只有你自己去从现状出发想方设法去克服困难、艰难探索,否则,你永远都与心灵的真实自我隔着一个天堑。
每一次改变都是需要花费巨大代价的,尤其是进入社会以后,你需要挣扎在时间、环境、资源等多种维度的困难之间,所以如果自己方向没有想清楚之前作出的所谓改变将使自己越来越偏离的真实的自我。
03
《社会性动物》中谈到人们被说服的路径,一种是中心地说服,一种是边缘地说服。前者“指的是对观点加以权衡,对相关的事实或数据加以考虑,在对时间进行系统思考的基础上作出决定”;后者“没有经过多少深思熟虑;人们并非依据对观点力量的权衡和思考过程,而是不做过多思考地依据那些简单的、往往不太相关的线索对观点做出正确、错误或者有吸引力的反应”。
我们在自我发展这个问题上往往采取了边缘路径,虽然也时而关照下内心,但自我终究被边缘化了,现实成为了一切的思考中心,未来的思考是可有可无的,想了也是空想。
但人生正如汽车高速行驶在道路上,你必须要尽量地向远方看,你才能判断前方的道路到底该怎么选择行驶,如果你仅仅盯着眼前的道路,你啥也不能看清,反而会使你偏离了正确的道路更不知道前方怎么选择,到底是左转还是右转。
学车时候,教练会一直用各种让你铭记的方式纠正你的错误,你那时估计心生不满,因为有些方式让你觉得还是很不爽的,但其实教练也教会了你深刻的道理,在生活中没有这样的教练督促施压确保你行驶方式正确,你只能做你自己的教练,自己带着自己去摸着石头过河。
没有中心说服自己,你很难不被自己边缘化,你也就没有耐心等待,坚持也就无从谈起。
04
“人们总会尽力保存自己的认知能量。”“在采用这一策略时,我们或者忽略掉一些信息,以减轻我们的认知负担;或者‘过分利用’一些信息,以便不再去寻找更多的信息;或者因为感到几乎已经足够好,而情愿接受一种不太完美的选择。”“但是这些策略也可能导致严重的错误和偏见。特别是,当我们选择了一种不恰当的捷径,或者在我们仓促做出决定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忽略一些至关重要的信息。”
我们不想让自己太难受,所以我们总希望少一些对生活的挣扎和自我未来的思考,于是在行动上慢慢地随波逐流,不能做到自我的行动,你做的那些也是每个人谋生的工作而已,多一点的付出都显得那么难,因为你连认知都吝啬,更别提行动的大方了。
现在大力提倡全民阅读,因为国人的阅读量实在太低,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关联着读书有什么用?在很多人看来读书真的没用,还容易被别人认为是书呆子等不好的形象。所以干嘛要阅读呢!
曾经因为想进一步深造,所以主动性地去读专业书,工作以后,读书仍有一种惯性在推动着我,所以不时买些理论书来自我安慰,但随着空闲时间越来越少,我开始认为读书真没什么用,读再多的书也不能改变我的生活,不能给我工资增加一点点,于是我没有了阅读的动力,灰尘渐渐覆盖了那些崭新的书页。
后来,我的精神世界因着现实的辗转曲折、颠沛流离而不断遭遇冲击和考验,我似乎快被现实击败了,我于是本能地开始思考自我,在思考自我的过程中,对阅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阅读是一种必要的输入手段,有效的输出就需要不断地有质量地输入,所以阅读成为了真正地生活需要。
正如阿伦森在书中所言:“我们必须意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性,否则我们就会被它们所奴役”,“我们是认知吝啬者,并不意味着我们必定要去歪曲事实。一旦我们了解了人类大脑的一些局限和常见的偏见,我们就有可能进行更好的思考,并做出更聪明的决定”。
05
“一些人认为智力是不能改变的——人们可以学习新东西,但是他们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变得比出生时更加聪明。另外一些人则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智力是可以培养的,它通过个人努力得到发展。在一些研究中,德威克发现了这种不同的认识对学习活动所产生的巨大影响。”“那些认为智力不能改变的人更可能选择较为容易的任务,而且当任务更加具有挑战性时,他们便会放弃。”“而那些认为智力是可以培养的人则完全不同。他们愿意寻求挑战,而且会努力去提高自己的能力。”
持久坚定的行动来源于认知,我们常常见到半身不遂的人却能够付出巨大的努力去坚持行走锻炼,就是因为现实已经让他确信不锻炼就会越来越严重,事关生命大事当然充分重视并行动了。
而我们对于一般事情的认知要么过于夸大难度而未能开始便放弃,要么过于低估做好一件事的难度半途而废,所以我们一直沉沦,从未有过所谓成功的哪怕一点点体验,碰巧遇到了也认为是运气罢了。
自己也不例外,当时在学校的时候,我把论文发表这事看得太难,始终认为下笔没法写出可以发表的论文,因此始终并不敢写,也就很少动笔记录自己看书的种种思考,于是写作论文就一直被看作很难的事情,其实呢,我现在认为,真的没有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