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老师伴你读《唐诗选》之一百一十七:《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来自沉墨国学经典诵读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诗解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jùn):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轧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四海为家:即四海归于一家,指全国统一。从今:一作“今逢”。

⑼故垒:旧时的壁垒。萧萧:秋风的声音。

译文

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

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

大火溶毁了百丈铁锁沉入江底,

石头城上举起了降旗东吴灭亡。

人世间有多少叫人感伤的往事,

西塞山依然背靠着滚滚的长江。

如今全国统一四海已成为一家,

故垒已成废墟只有芦荻在飘摇。


诗韵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西塞山在今湖北黄石市东郊,俯视长江,地势险要,是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吴国设置了拦江铁索。

公元279年,西晋武帝司马炎为完成统一大业,下令伐吴,王濬于公元280年正月自益州东征,沿长江向吴国首府金陵挺进,并于同年三月在石头城接受吴国的投降。

吴国拥有长江天险这样的地势,还设置了拦江铁索,却毫无防守之力,诗人感怀往事,联系现实中政权的变更,得出结论——一个政权的巩固靠的是人心所向和国家统一。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这四句叙述的就是当年的西塞山之战,诗人通过一些字词蕴含了自己的情感。

“黯然”一词本指人的神情沮丧、低落,这里指在王濬的攻击下,吴国惊慌失措、兵败山倒,一片颓废。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往事不仅仅指西晋灭吴,三国以来,金陵经历了六朝,每个朝代时间都不长,每个朝代都在重复前人的深重教训,只可惜当权者却都没有看见。

曾经的那些英雄们,那些当权者们,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在历史的长河中远去了,唯一不变的就是西塞山和长江。

“山形依旧枕寒流。”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西塞山超然世外的精神,“依旧”是说三百年前如此,三百年后的今天依旧如此,江水无言,青山依旧,但人间的英雄霸主们并不相识,他们偏要凭借山川险峻,称王图霸,因此也难免要一一受到西塞山的嘲讽。

诗人对那些历史教训,是有所感悟的,要政权稳定,除了要民心所向,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国家统一,诗人在尾联提出:“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要理解这里要表达的深意,就要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唐朝建立初期,统一四海,繁荣昌盛,刘禹锡是中唐诗人,这首诗是他在824年秋赴和州途中,经过西塞山所作。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平息,但是当时的藩镇割据非常严重,唐王朝一直在努力维持着统一的局面。

金陵六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就是藩镇割据严重,而那些藩镇割据的遗迹还在,“故垒萧萧芦荻秋。”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芜在一片秋风芦苇之中。

尾联既是诗人庆幸唐王朝这个暂时还统一的局面,又是警喻世人这个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到那时,唐王朝也会变成“故垒萧萧芦荻秋”的破败景象。

诗人在这首诗中,把嘲讽的锋芒指向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描绘古迹的目的,就是对当时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痛击。

诵读音频请关注沉墨国学经典诵读公众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