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写作文是为了应试,为什么长大之后还要写作呢?因为,写作教人觉得快乐,写作能安放灵魂。写作是一个一加一大于二的过程,最终的文学作品一定是大于二的,这个大于二就是指“表现”,你不想让它发生都不行。
何为“表现”?
比如,文章《妈妈和猫》。是讲妈妈爱猫,她会夸奖别人家的猫,收容流浪的野猫,原谅猫捕食邻家的雏鸡,挂念失踪的猫。这些都是一加一。作者写的都是猫,最终想“表现”的却是母爱,母爱是他的大于二。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就觉得心中只有母爱,没有猫,或者说母爱包裹了猫。
所以,我们写文章,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表现”,“表现”也是最初的动机。前面几篇文章所讲的“观察、想象、体验、选择、组合”,最终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表现”。首先是“观察、想象、体验”,然后是“选择”,“选择”之后再“组合”,“组合”完成,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表现”。
马致远的《天净沙》。他组合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还有一个夕阳,十个单象布成一个环境,用于安置漂泊的忧伤:“断肠人在天涯。”它是通过陈列式的“组合”,然后通过最后出现的点睛之笔:断肠人,很好地“表现”出了一个伤心的人,在天涯的异乡漂泊的失落感和没有归属感。
写文章一定是为了表现,反过来的理解就是写文章一定要有表现。如果你读别人的文章,看不出来甚至想象不出来他想表现什么,那就不是一篇好文章。
好了,到此为止,创作活动一到六全部学习完了,收获巨大。我想,写文章只要掌握了这六点也就足够了,接下来的写作文章,只要按照这个步骤勤加练习即可。
作文六要,也是指文章创作的六个活动,提炼如下:
1)观察:就是多看、细看,从生活当中仔细寻找写作素材。
2)想象:就是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因为想象能够给予文字活力、生命和灵魂。
3)体验:就是设身处地,将人比己。
4)选择:就是把各种各样的写作素材,通过清单的形式列举出来,然后根据目的不停尝试和替换的一个过程。
5)组合:好比“拼图”,目的是为了美感。有陈列式、波浪式、穿梭式、倒叙写法、织网写法等等。
6)表现:就是一加一大于二中的那个大于二,是写文章的目的,是最初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