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126天。写一写对“知己”的认识。
所谓“知己”,就是了解自己、欣赏自己,三观一致,说话能说到自己心里去的人。
“知己”是对双方而言的,对方本身也是自己,他须有一样的感觉,这才可以称为“知己”。
每个人在内心深处对于“知己”都有其自己的认定,偶然相识,话语投机,认定为“知己”,有“相见恨晚”之感,成为“知己”者有之,但实属少数;大多短期内“感情用事”“一时冲动”地认为对方是“知己”,属于“贸然”行为之列,通常会落得原来“不甚了解”,最后“因了解而分开”的结局。
经过长时间的相处,认为对方是最了解自己欣赏自己的人,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从年少到年老,经过风风雨雨,虽有“不同之处”但又“心意相通”“心有灵犀”,经常能“会心一笑”,那种感应,那种气场,互有体会。说话交谈不用刻意思考,无需考虑“对方是否愿意听自己说”“是否会说错”,而是那种流畅自然的思想表达,亦正是对方愿意听到的,即便聊上半天,也有聊不完的话题,这种“知己”可称为真正的“知己”。
真正的“知己”能为对方着想,以对方的利益为重,宁可牺牲自己一些利益也愿意成全对方,对方不用表达感谢,心里能够感受得到对方的心意,这种成全是相互的。
真正的“知己”未必性格一样,也许性格大相径庭,但是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是一致的,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在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上互相赞同、互相欣赏,从不刻意。真正的“知己”就像“君子”一样,有“和而不同”的特点,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志向和共同的追求。
“知己”之间未必没有秘密,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空间,有自己的隐私。那些把“知己”认为成没有任何秘密,不容许“知己”去做自己不知道的事,对方去哪里、做什么,都要先跟自己“报告”,要不就一起去,要不就要先得到自己的允许才能去,这不是“真正的知己”,而是任随自己掌控的自己的“奴隶”。
对“知己”苛求的人,不可称为“知己”。以为既然是“知己”,就“应该”了解自己,出现冲突时,他的想法要符合自己所想。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我们彼此都不是对方“肚子里的蛔虫”;尤其是认为“知己”就应该为自己无条件地“两肋插刀”,如果“知己”拒绝自己的无理要求,就不再算是“知己”。这种“知己”是“莽撞的知己”,而不是“真正的知己”。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过犹不及”是不正常的。“知己”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太过黏密、无缝隙地信任,无法获得人际满足感。过于黏密的关系使“知己”处于其中,感到窒息,并且随之而来的是关系的恶化与崩解。
“知己”讲究的是一种“感情程度”,所以知己可以是同性朋友,可以是异性朋友,也可以是夫妻,“知己”能够成为夫妻应是极品,那就像是“童话”,羡煞人也,现实生活中几乎难找。“知己”是异性朋友的,有之但也稀少,如果异性之间成为“真正的知己”,“纯洁友谊”对于双方都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互补互促,是非常难得非常幸福的事情。“知己”是同性的居多,他(她)们容易相处,方便交流,“日久生情”“肝胆相照”。
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用浅显而情意感人的文字,道出了对朋友的关心和离别情意;“知己”不在乎天涯海角,心心相印,就在身边,那深刻的友情和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心情感人至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己”是可遇而不可求,假如你身边有知己,你一定要好好珍惜这份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