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男人,表面的梦想是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君子吃饭有讲究,如孔子所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君子又是下不得厨房的,因为要装作仁慈,见不得血光,所谓:君子远庖厨也。自古以来,后厨只能交给小人和女人了,孔子说的: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在做饭方面,他们是战友。
小人在外当厨子混饭养家,女人在家里围着锅台伺候一家老小。厨子与妻子在家,也是由妻子承担做饭的任务。这个传统在建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逐渐打破了,男人不再有为君子的梦想,从厅堂里混进厨房。以前是男人做饭稀奇,现在是女人做饭稀奇了。真一个天道好轮回。
我就是这轮回中随波逐流的一员,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做饭,反正这么多年,做了多少顿饭我是记不住了。家风由我一变,弟弟们好像也学会了掌勺。
自我以上,我家的男人是不进厨房的,祖父一辈,只有二祖父会做饭,是队上有名的厨师,经常去红白喜事掌勺,有时候我们家里有大事,也见过他做饭,除此之外,他不做饭。父亲一辈,可能二叔做饭不错,但也很少进厨房。有一次我回老家吃完饭,帮二婶收拾碗筷,二叔还劝我要端坐,看着二婶收拾就行了。
学做饭,原因应有两个,一是馋,二是羡。馋就会琢磨着做些好吃的满足自己,记得有一次从塌陷坑里,用一根竹竿、一条细线和一只鱼钩钓了半小盆趴趴鱼,我拿回家,和了面,伴着盐给油炸了,分给妹妹吃,香味至今记得;更不要提小时候偷别人家玉米、地瓜、土豆、山药豆子或烧或煮的糗事了。羡是因到初中同学家吃饭,他父亲做一桌好菜,不仅味道鲜美,样子也正经、别致,当时就想,饭能做成这样,也是极好的。
对于又馋又想学做饭的人来说,途径不外乎几个:书籍、网络、家人、后厨,现代人,跟着书籍学做饭的不少,跟着网络学做饭的,就更多了。我还去饭店的后厨学过做饭,学会了一道葱烧豆腐。2008年左右,我在的部门时常加班,订盒饭是常事,盒饭吃腻了还会去饭店点上几道菜,打包回来吃。那家饭店的葱烧豆腐做的好,我特意去后厨学。看到厨师把切成长条的豆腐先放到油锅里过一个,然后在另一口锅里放一大勺子油,把过油的豆腐放进去,不停的转动锅,最后加上葱白,做好了色香味俱全。此后,我常以此法做这道菜,口感虽比不上饭店,但也不错。
做什么都要用心才能做好,做饭自不例外。我是个粗心的人,饭也就做的一般,刀工粗、火候不讲究,调料放的量和时候都不精确,咸淡不均匀,口味时好时坏,实在不是一个好厨子。
朋友说,做饭跟当老师一个道理,都是想把最好的分享给别人。这个比方很恰当。我做饭也做老师,理解其中滋味。我又悟出来,愿意做饭的人,多是表演性人格,一方面分享自己的成功,一方面又要展示所长。厨子想得的是食客的赞赏,无论多累,一句“真好吃”足矣。今晚做的红烧排骨,妥妥在先喝了酸奶,吃了点零食的情况下,还多吃了几块;父亲也夸了一句:做的不错,你妈做不这么好。我觉得很美。
展示所长,尤其见于给一大桌子人做上十几个菜的场景。既兴奋又忐忑,生怕哪个菜做坏了。做完一桌菜,已然是筋疲力尽,根本不想吃一点自己做的,但在听到客人的夸赞之后,筋骨会自然放松,味蕾也会舒张。厨子爱表演,也容易满足。
做饭是又脏又累的活,油烟上身,久而不去,还要洗切涮,可自己做的,吃的还是放心。如今流行外卖了,年轻男女或因时间金贵或因懒惰不为,一日三餐,都要叫外卖,我不太习惯这样的方式,如果有时间,还是喜欢在家里做点。
做饭是君子不为的事情,现在连女人与小人都不为了,可人还是要吃饭的,总要有人做饭。多做一些,不见得就是吃亏,喜欢就好,少做或不做,不见得就是赚到,但也是喜欢就好。反正呀,没见过不做饭把自己饿死或饿瘦的;当然,也真还没有见过非厨师做饭把自己撑死或吃胖的。
做饭这件小事,搬上银幕拍成《食神》,风靡一时,在周星驰等一众笑星的表演中,哪还想得起什么饭,什么味道;搬上荧屏拍成《十二道锋味》,女生也借看美食之名,正大光明的做几回好色之徒,秀色,可餐,何况厨子与美食俱秀!自不必再重复《舌尖上的中国》了,这个节目里倒是没有明星,纯以新奇致胜。
成不了食神,比不得谢霆锋,那不是普通人做饭所求,当做饭成了习惯,已经无所求了,已成了自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