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男生在小的时候都有边疆梦,都想用自己的方式去守护祖国的大好河山,那么在小的时候你们接触最早或者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诗呢?让我一见倾心的是这首:
《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个人觉得这已经是唐代边塞七绝的巅峰了,悲怆豪壮而不凄凉,高昂慷慨而不浅露。连写作手法也很有意思。这首诗使用了一种很难得的手法叫做互文。以“秦,汉,关,月”四字描述了战争的悲凉与持久。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教”的读音是平声,是允许的意思。然而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下面。
在很多语文教材里全部将龙城飞将解释为李广,这是有失误的。然而中国的教育是严谨的,最终做出了修正。龙城指的是卫青,飞将指的是李广。龙城取自卫青率轻骑奇袭龙城,飞将出自“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这个解释其实还不如之前,以单独的地名代指人物,这种用法极为罕见,据我所知的只有那么一句“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里的韩荆州指的是韩朝宗。也是出自唐朝,但是用龙城代指卫青总觉得有点偏颇。
另外诗文的整体意境、相关历史人物的经历和作者的经历,时代的背景都是有一些关系的,需要一起来分析。比如那句“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这里龙城指的当然不能是卫青(铁骑绕着卫青难道是叛变革命了??)指的应该是当时的腹地,或者敌城。所以我觉得龙城飞将的意思指的是在龙城率军奔行的将军,代指汉朝名将卫青。
通过先贤们的用典,我们再找找规律,古人在抒发怀才不遇之情时喜欢用李广;在抒发建功立业之志时,喜欢用卫霍。在描述将领个人勇武时,喜欢用李广;在突出将领才能时,喜欢用卫霍。作者满腹凄凉,报国无门是喜欢用李广;春风得意,踌躇满志时,喜欢用卫霍。
那么来看看关于李广的诗文:
《老将行》唐:王维,描写将领的个人勇武。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滕王阁序》唐:王勃,描写怀才不遇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曲江三章》唐:杜甫,描写老境颓唐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和张仆射塞下曲》唐:卢纶,描写勇武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再看看卫霍的文风,
《燕支行》唐:王维,国力强盛
汉廷求卫霍,剑珮上青霄。
《赠张挥使》唐:戴叔伦,建功立业之心
近喜扶阳系戎相,从来卫霍笑长缨。
《九日登花马池城》明:王琼,领军才能
卫霍才堪一骑将,朝廷不数贰师功。
可以看出,虽然以建功立业之心多半等于怀才不遇,但卫霍为典故与以李广为典故还是有明显区别的。一般来说,作者春风得意之时,一般不会以李广作比;送友人出征之时,绝对不会以李广相比。毕竟“广每战辄北”,这不是咒人家嘛。
即使“每站辄北”,也不能否定李广自己的能力。李将军列传记载:广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足见其才。
这里顺便说下,龙城之战虽是卫青的成名之战,但是李广也功不可没。当时的配置是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出兵,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因为李广骁勇,所以以李广为牵制,另外以公孙贺,公孙敖各引一军寻找机会。事实上,李广龙城一战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带来了极好的战机,从战略上讲李广直面匈奴主力部队,以低于敌人数倍的兵力足足牵制了匈奴主力军五天。作为配合作战,可以说李广的表现已经很好了,尽管全军覆没,李广被俘后逃回。但是足够的时间使卫青打出了漂亮的奇袭。
此次出兵,公孙贺一无所得;公孙敖损失七千人;李广全军覆没,兵败被俘,最后逃回。四路人马中唯独首次出征的卫青,英勇善战,直捣龙城(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地方),斩首 700余人,取得胜利。
这是汉朝对匈奴主动出击的第一次胜利,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卫青也是在这次战役后,从普通将领一跃成为大汉名将的,而李广依旧功过相抵,不奖不罚。但是我们通过上帝视角来看的话,李广与卫青的正奇结合,完美吸引火力,使卫青暗度陈仓,在当时是一个十分漂亮的胜仗!
不论教科书改正的正确与否,龙城飞将究竟准确的指谁,这都不重要。我们只需要知道在很久以前,有那么两个人,带着两队人马,浴血奋战,只是为了保护祖国的人民与疆土。。他们都是名将与英雄,也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推荐BGM--LuckyMaxx 华山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