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易中天的《闲话中国人》中所说,要以“闲话”的形式来写“正书”,对作者的要求,一是需要知识渊博,二是需要机智灵活,三是需要有独特见解,四是需要表达恰到好处。
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书,文笔流畅轻松,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剖析,旁征博引,诠释字词从本义到广义,从现象到本质,揭示出这些现象深刻的社会性。此书以闲书的形式书写,看着不累,又不似有的闲书,博人眼球或打发时间而已,此书读来食之有料,细嚼有味,愉快之中品味到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的盛宴。
西方人更看重自我独立意识的表达,中国人更注重群体意识,从文中多个方方面面可洞见。
该书的章节中,吃、穿两个属于生理基本需求层面,家庭、爱情、友情属于精神层面,还有中国特色工作的“单位”,和中国社会息息相关的“人情”、“面子”、“闲话”。
民以食为天
孟子曾认为能吃上肉,就是幸福。李闯王起义打的口号就是“闯王来了不纳粮”,天下趋之若鹜;朱元璋逐鹿天下,高举“广纳粮”;韩信为刘邦立下赫赫战功,“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向利背义乎!”。可见,在物质财富匮乏的时代,吃是第一大事,谁给吃就帮谁。
细究起来,很多的词汇也把人和吃紧紧联系在一起。首先,人就是“口”,就是“人口”,有人存在必定要吃嘛。谋生就叫“糊口”,工作叫“饭碗”。二十世纪,甚至到当代的有些人还认为,有份公务员或国企的稳定工作是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吃饭不愁,宁可守着“大锅饭”,忍受一潭死水的止步不前,或窝里斗,也不踏出单位。
吃还和政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鼎在古时候既可用来盛食物,“钟鸣鼎食”的盛宴令人期待,也用来刻些纪念的铭文。大禹“铸九鼎”,聚九州食物之分配,象征天下的大权,楚庄王询问九鼎,实则觊觎天子大权,所谓“问鼎天下”。老子就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应该举重若轻,以静制动。
中国人吃爱聚餐,大家围一起吃同桌菜,也不管卫生不卫生了。外国人则喜欢各吃各的。吃同一锅饭,喝同一口井,饮同一江水,食同一片土地的粮食,链接了亲密的同村、同乡情,由吃衍生出的情,中国人更看重同乡情。
垂衣裳而天下治
有句老话,叫“人生在世,吃穿二字”。衣不光是御寒保暖之物,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古人看重礼仪服饰,一旦差错可能酿成大祸。古代服饰按等差,分身份高低,现代人服饰也或能看出富贵贫富。
有趣饰物的解说,让我对“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缘由和出处深刻了解。
充耳不闻——戴冠冕的人,都要在两耳之处各垂一颗珠玉,叫“充耳”。充耳并不真的塞进耳朵,而是悬挂在耳旁,提醒戴冠者不要听信谗言。
视而不见——冠冕的前后两方,则要悬挂玉串,提醒戴冠者不要去看那些不该看的。
“变通以驱时”,“不为天下先”是中国人的时尚思想观,也和“中庸”有关,怕“枪打出头鸟”。
面子和人情是命之所系
面子几乎主宰中国人的一切,关系再不好,面上要过得去,不留情面,那只能是死敌。
史上就有为了面子让别人去死的例子。公元前605年,郑灵公请群臣吃王八,唯独不让子公吃。原来,上朝时,子公的食指忽然自己动了起来,子公便对别的大夫说,我的食指一栋,就有好东西吃。郑灵公听了,故意不让子公吃,不给他面子,君臣双方翻脸,都要置对方于死地。最后,子公杀掉了郑灵公。
面子,是中国人最不能触摸的底层禁区。古代给逝去的帝王,大臣一个谥号,评价一生功过。再不好的暴君、昏君,也不能称“暴”、“昏”,而且委婉的称“灵”、“幽”,比如上面说的郑灵公,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
批评人,要留面子,话不能太直,诸如明明是工作能力极差,要说工作能力有待提高。凡事留人脸面,也是给自己多拓宽条道路。
人情和面子是一对孪生子。
中国人喜欢人情往来,婚丧寿喜,升迁白日都喜欢大摆宴席。我请你一次,你回一次,我帮你一个忙,下次你帮我一个忙。人情在你来我往间越来越加深,人情人情,首先是要多见面才有情。
中国人有些“公私不分”,某些法制难以健全,关键是“人情大于法理”。同事、邻居、熟人、朋友、同学、亲戚,躲不过一个情面。
婚姻观古今大不同
古时的婚姻显有爱情,大都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夫妻间没有共同语言,能够下“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都算典范,故有“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妓”。
六七十年代,中国掀起离婚大潮。想走出无趣的婚姻的,因知识青年返城走出仓促婚姻的。婚姻充满了物欲和目的,“三大件”、“贫下中农”、“铁饭碗”成了婚姻的条件。
当代,婚姻虽也渗透了物欲,毕竟也有真情流露,夫妻之间平等,有友情、爱情掺杂,揉成长久的亲情。
单位是中国的特有产物
外国人个人有问题,首先想到自己解决,中国人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找单位。
单位管发工资,管病丧,子女就业找单位,其他的棘手问题都找领导关怀。所以,说中国人公私不分。
单位的“大锅饭”如何去平衡呢?文中介绍了平衡、平列,平分,平抑几种方法。
平衡就是这个奖金给甲,那个先进名额给乙;平列就是轮流来,这次你,下次他;平分顾名思义,就是管你功劳大小,一律平等;平抑就是谁也不出彩,有功劳的也和没功劳的一样。
单位里,群体意识强的中国人爱抱团,爱窝里斗,有些甚至没有国家利益,只有圈子利益,便有诸多损公肥私之事。从东周的“问鼎”,楚汉的“逐鹿”,三国的“征战”,魏晋的“逼宫”,晚唐的“割据”,五代的“易主”,再到宋太祖的“陈桥兵变”等,中国人的历史是一部内部斗争史,西方史是一部对外征服史。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人告别“铁饭碗”的单位,走入更有活力的市场经济,这也可看作自我意识的觉醒。不依赖别人和群体自食其力,有了独立人格和自由空间。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中国人注重家庭,小家庭中不分你我,各人边界模糊,衍生父母干预控制子女之事。
“分内外,定亲疏,序长幼,明贵贱”的原则是中国人处理关系的准则。表兄弟和堂兄弟谁更亲,父和子犯错,保谁,权贵和百姓谁说了算,都用这个原则处理。
群体性是藏在中国人细胞中的全息密码,遗传繁衍,世代相传。掌握了密码,再加上书中的一些典故解词释意,再去看中国人,如同打了X光,不再那么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