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再过3天就要期末考了,急得像坨热锅上的蚂蚁,心想着不能再浪费时间了。虽然内心说不要,可是身体却很诚实。
-坐在电脑前漫无目的地上着网,心里想着过一会就开始看书,就这么上网上到了20点50分。
-看了下时间,决定再拖一会儿,到21点整再放下鼠标,可是不小心又拖到了21点10分。
-艰难地离开电脑,先去洗了个澡,决定洗完澡以全新的状态投入学习。
-从浴室出来,21点30分了,心想着明天要早起,所以11点去睡觉是个理想的选择。现在离睡觉时间还有一个半小时,于是默默地掏出手机,先农药一把,然后再留一个小时看书,完美。
-“倒霉,先是遇到了小学生拖后腿,然后又遇到挂机队友,输得憋屈,下局一定要赢。”就这么一局接一局地农药着,到了23点10分,终于艰难地结束游戏时间。可是这么晚也不想看书了,准备睡觉。
-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又掏出手机在被窝里看电影,不知不觉看到了凌晨1点,内心万只羊驼奔腾而过。
-早上6点,闹铃响了,以迅雷不及掩耳关闹铃之势关掉了手机声音。不记得凌晨失眠到了几点,反正昏沉沉的起不来,索性就再睡一会,睡好了才有精神学习。就这样,赖床到了11点,艰难地从床上爬起。
01
根据加拿大社会学家皮尔斯·斯蒂尔研究统计,多达95%的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拖延的问题,足见拖延症普遍存在。95%这个数字对于广大的拖延症患者而言,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心理安慰剂。
然而,我想没有哪个拖延症患者想要继续这样拖下去,因为拖延的过程并不好受,拖延的结果也往往非常让人沮丧。
在拖延的过程中,伴随着我们的是强烈的内疚和惭愧感,我们感觉自己在一步步地远离自己的目标。于是为了安慰自己,把“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这样的说法挂在嘴边。随着时间的推移,前进的动力逐渐消失,原先为自己定下的宏伟计划成了镜花水月。与此同时,痛苦指数也在加速蹿升。等到死到临头的时候,痛苦指数到达了最高点,于是我们为了能够完成任务,不惜牺牲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哪怕累死自己也要做完。令人欣慰的是,最终情况往往都可以完成。并且伴随着任务的完成,痛苦指数也终于降下来,让我们获得了短暂的轻松。
对于工作、考试这种任务,死到临头的危机感可以唤起我们的求生欲。可是,如果是生活中的其他事呢,比如,想要去健身房减肥,想要学习弹吉他,想要学习摄影,想要读一本好书。这些事情是不会有最后期限的,可能长期甚至永远停留在计划之中,最后我们只能悔恨自己没有早点开始。
等待和拖延只会夺走你的动力。
——卢思浩《离开前请叫醒我》
02
究竟怎样的表现算是拖延症呢,可以这样做一个简单的区分。
如果你暂时停下手头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将注意力转向了别处,但是,这是为了另一个很重要且合理的理由,那么并不见得是拖延症。比如计划要去健身房,但是突然女友大姨妈来了,或者男友的大姨夫来了,你跑去帮她/他买了红糖姜茶,这算是重要且合理的理由。
但是,如果你切换焦点的目的仅仅是避免做某件事,那么就99%是拖延症了。比如说,你的待办清单里有一件最紧急重要的事情,但是你却先去做了其他事情;你在电脑上漫无目的地上着网,就是不愿意翻开书;你正准备写作业,临时又决定看一场球赛;你打算晚上去自习室,这时候舍友邀请你开团,于是决定先嗨一把再说;手头事情紧急,可是突然觉得自己状态不好,想等到“心情好”或者“时机合适”的时候再去做……
记得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说法,没有所谓的拖延症,其实就只是懒罢了,个人并不苟同这种说法。对于懒癌患者,至始至终都没有表现出行动的意愿,他们不会感觉到内疚和不安,不会为自己制定提升的计划,他们更多地表现出的是对于事情冷漠的态度。
然而,对于我们拖延症患者而言,拖延是一个主动选择的过程。我们会主动选择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来暂时逃避自己本该执行的计划。我们往往会选择忽略那些让自己感到讨厌但却很重要的事情,而选择去做一些更容易并且有趣一些的事情。虽然与懒癌患者一样,是在以各种方式浪费着时间,但拖延症患者的内心其实有追求的目标,并且备受煎熬。
拖延症是一种明知道会影响自己做事的效果或者自身做事的态度,却仍然自愿推迟既定事项的行为。拖延症是一种不必要的自愿推迟。
——蒂莫西·A·皮切尔《战胜拖延症》
所有拖延症患者都在告诉自己,我不能拖延下去了,可就是很难改正。明知道自己应该行动了,可大脑究竟做了些什么,让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呢?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时间不一致性”。它说的是,相对于未来才能获得的长期回报,我们的大脑更想要得到即刻的满足。
简单地说,当你躺在床上,憧憬着未来某一天,能够遇见更好的自己,苗条、有趣、有才华,让心中的女神or男神为之侧目,让同学or同事们刮目相看,这样的内心画面让你心神往之,浑身上下充满了动力。然而对于“未来的自己”这个遥远的利益,不如当前拖延带来的舒适感更直接。所以,第二天醒来,一切还是照旧,身体诚实地选择了拖延。
03
要解决拖延症,我们首先得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归纳起来,大致是以下几点。
1)选择困难
拖延症患者常常会陷入一种“选择僵局”——两个选择A和B,哪个都有可取的地方,哪个又都有不可取的地方!然后在两个选择之间苦苦纠结,不知道究竟该如何选择。为了避免做出错误的选择,就往往将行动推迟,幻想着等到做出选择后再开始行动,造成了拖延。更悲催的是,这个选择往往很迟到来甚至并不会到来。
2)任务厌恶
那些让容易我们感觉到无聊、沮丧、困难的事情,往往就容易被丢在一旁,心理学上管这叫“任务厌恶”。
在卡尔顿大学一项关于拖延症的研究中,研究者搜集了研究对象生活中的各种任务数据,研究范围非常广,囊括了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通的事情,以及对人生很有意义的一些目标。研究对象分别对这些事情进行了评估,例如:愉快、沮丧、无聊、困难、可控、重要。
研究结果发现,那些被评为无聊、沮丧、困难的事情,即容易让人感到厌恶的事情,往往成为了被拖延的对象。
3)认知歪曲
研究表明,拖延症患者往往存在着典型的“认知歪曲”现象,而认知歪曲会加剧拖延症问题。
l高估了所剩余的时间(还有时间,过一会也没关系)。
l低估了完成计划所需要的时间(这个我花半小时就能做好)。
l高估了自己在未来时间的行动力(到时候自己就会去做了)。
l认为需要好心情、好状态才能完成计划。
以上这些表现,在拖延的日常中是很常见的“认知歪曲”的表现。归根溯源,来自于患者的完美主义情结。由于害怕失败、害怕犯错、害怕别人有不同看法,或者害怕让别人失望,所以宁愿选择不做某些事,而不是做了却没有做好。
l给自己设定了遥不可及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实际完成起来十分困难,所以往往就一直被搁置着不去完成。
l感觉自己在某件事上成功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内心持续的压力,让动力逐渐消失。
l在拖延过程中不断地自责、丧失自尊心,严重的甚至开始焦虑、抑郁,直至最终完全放弃某个目标,转而开始寻求新的目标,并自我安慰“这次一定要更加努力。”但其实只是再次步入下一阶段的拖延罢了。
4)计划混乱
计划混乱的情况在学生中表现得比较普遍,其实可以理解。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在学校学会了计算微积分,懂得了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给金融体系带来的警示,甚至可以计算出三厢车挡风玻璃的热传导系数和偏振周期,然而却没有哪门课程教给我们如何制定合理的计划。
因此,我们常常会忽视事情的紧急程度,而选择先做比较容易完成的事情。造成一些繁重的任务越堆越多,最后多到根本不想面对,选择放弃,选择狗带。
没有详细的计划,我们潜意识中也容易错把一件事当作一大块整体,认为需要保留足够的时间来集中完成,否则就拖着不做。同时,我们还容易高估自己的记忆力,认为自己可以记得那些重要的事情,以及截止时间。事实是,在如今这个快节奏、信息超载的社会,即便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也很轻易地就会被我们遗忘掉。
总结完造成拖延症的一些原因,就可以审视自己的情况,找出究竟是哪一种。笔者将在下一篇文章中,针对不同的原因列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