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4月,邓小平到铀浓缩厂视察期间,在陪同人员中一眼看到一副熟悉的面孔,他立即向这位女同志伸手表达了问候:“这5年你隐姓埋名过得如何?”
邓小平态度亲和,女同志却没有说什么,只是微笑着点头示意,邓小平领会了她的意思,也没有多问。其实,这位让邓小平主动问起的女同志名叫王承书,但是她的名字却似乎并不为人所熟知……
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王承书
1912年,王承书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书香世家,但是与其他出身良好的大家闺秀不同,王承书自小就对数学和物理十分热情,数学成绩不管在哪里都是第一名。
1930年,王承书如愿考进燕京大学物理系,而且是当年13名新生中,唯一的一个女孩子。
毕业后,王承书申请到密歇根大学的留学名额,成为美国物理学家乌伦贝克的弟子。不仅如此,王承书和她的导师二人,还开创了以他们名字命名的公式——“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由此成为物理学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成名之后,西方学界对王承书的评价很高,普遍认为她将有希望成为接下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是,就在所有人对王承书期望极高之时,她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回国。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向全世宣告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消息。刹那间,热泪氤氲了王承书的眼眶,虽然人在异国他乡,但她已然感受到祖国的召唤,当即决定放弃美国的一切,回归祖国。
就这样,王承书放弃了儿子的美国国籍,决定同丈夫张文裕一起回到祖国,但是,此时赴美的中国科学家正被盯得很紧,王承书自己也没想到,她的这条回国这路竟然用了足足七年的时间。
一直到1956年,王承书和丈夫终于回到了盼望已久的祖国。回国之后,虽然国内的环境比不得美国,可王承书却感觉到无比的充实和喜悦,他们一头扎进祖国建设的事业,燃烧着自己全部的能量和心血。
“我从来没有过‘牺牲’的想法”
1961年,中国高浓缩铀的研发正值关键时刻,大家想到了王承书。于是,在钱三强的邀请下,王承书毅然决定参与到这项绝密的事业当中,从此舍弃荣誉,过起隐姓埋名的生活。
就这样,王承书成为浓缩铀505厂里唯一的女同志,她开始在一线的荒漠工作,和多位男科学家一起反复研究实验,在一遍遍的失败中攻克难关,但家人们的王承书的工作却一概不知。
一直到1964年4月,邓小平在时隔7年之后,带着对西北人民和建设的关切,再一次来到甘肃兰州,视察了这里的炼油厂。
7年前他来的时候这里还在建设当中,那时,邓小平看到厂区由帐篷搭建的办公室,以及福利区的简易工人俱乐部时,还曾忍不住称赞说:“这符合我们勤俭建国的精神。”
如今再次来到这里,邓小平感慨颇多,在当地领导同志的陪同下,他认真视察了厂区,听取了炼油厂发展变化和生产流程的汇报。而这次的甘肃之行,邓小平在陪同人员中,一眼就认出了其中的王承书。
特别是在得知炼油厂已经能生产高级石油产品的时候,邓小平的情绪尤其高涨,连连称赞道:“你们大胆革新做得很好,用实际行动打破了设计框框。这个事实证明,我们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想敢干!”
好在大家的辛苦没有白费,1964年10月19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了,虽然只能在荒漠中远远看着,但王承书心里却不由地涌起无尽的骄傲和感动……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在北京病逝,终年82岁。可即便是在临终之前,王承书心里想的还是国家,她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都捐赠给希望工程,希望能够最后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这些贫困地区的孩子。
纵观王承书的一生,她热爱科学,为祖国默默奉献了一切。对此,王承书只有一句话:“我从来没有过‘牺牲’的想法,为祖国牺牲工作,怎么也不应该是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