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事业女英雄“王承书”,回国消失30年!邓小平惊呼:原来你在这

1964年,邓小平视察504厂时,见到了厂里唯一一位女研究员,诧异道:原来你在这啊,在群英会上我见过你,但是后来你就消失了,问了你的丈夫张文裕,他都不知道你在哪。

这位女研究员叫王承书。提到她的名字,知道的人很少,但她在留学期间,导师却给了她很高的评价,她很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居里夫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承书传奇的人生。

01

1912年,王承书出生于上海的一个书香世家,是一个妥妥的富家千金,她也是家人眼中那个“算账又快又准”的二小姐

她与其他的富家千金不一样,从小她就对理科表现出深厚的兴趣。

因其父亲曾留学日本,母亲出身扬州名门,在这个良好家庭教育的熏陶下,王承书得以进学堂念书。

她没有辜负家里人对她的期望,1930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成为了同期13个新生中唯一的女性,连续三年获得物理系的第一名,并获得学校最高荣誉,金钥匙——“斐托斐”名誉学位,打破了女子不会读理科的刻板印象。

同时,她也结识了自己的爱人——张文裕。

张文裕是燕京大学的教授,同时也是她的导师,他们之间的爱情没有热情奔放,有的只是细水流远,平淡而又真挚。

很快,他们两个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是,婚后的王承书没有和其他人一样,过起了相夫教子的生活,而是继续求学,希望自己能在自己的学术领域上有所贡献。

02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知美国密歇根大学,专门设立了一个为亚洲女性去美国学习的奖学金,这让她格外的高兴。

她连忙准备了资料提交给密歇根大学,可是资料却被退回,正当她表示疑惑时,发现资料里面夹着一封信,她打开一看,心情一下子特别地激动。

为什么这个奖学金只允许未婚女性申请,已婚女性就不行呢,定义女性成功能以未婚和已婚作为标准吗?

意志坚定的她没有因为这无情的规定,而向后退缩。

她继续向密歇根大学多次提出申请,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密歇根大学被她的信中对学术研究的决心打动了,破格录取了她。

1941年,王承书满怀信心地独自登上了开往美国的轮船。

原本,王承书以为美国的思想观念比较先进,不会重男轻女。

万万没想到,她却遭到了导师乌伦贝克教授的嫌弃,原因是他不招收女弟子,并且王承书还是一个东方人,但王承书在物理学的天赋却让他惊叹不已。

1944年,王承书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美国密歇根大学颁发的博士学位,还成为了学校的研究员。

在美国先进的科研条件下,王承书的科研事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她和导师乌化贝克创建了“WCU方程”,在学术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她的名气也一下子在美国传播开来,这个公式仍延用至今。

后来,王承书又第一个证明了“索南多项式”,更是让她跻身于物理学家行列,美国方面相应地也给了优厚的待遇。

导师乌伦贝克,也给了她很高的评价:“她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前途无可限量,假以时日在美国一定会获得极高的学术成就。”

然而,就在她的导师期待她在学术上有更大的成就时,她却做出了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举动。

03

1949年,新中国改革开放号角传到了美国,这让远在大洋彼岸的王承书和张文裕特别的高兴。

可是,他们的心情瞬间又低沉了下来,“现在我们在学术上已经有些小成就了,对生我们,养我们的新中国,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王承书目不转晴地望着丈夫张文裕说道。

那一夜,他们俩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要不我们明天一早收拾东西回国吧”,王承书对着躺在一边的丈夫说道。

张文裕说:“可以呀,我也正有此想法呢”。

就这样,他们俩决定起程回国。

然而,回国的道路并不顺利。

由于,当时爆发了朝鲜战争,再加上美国也明确规定,在美的科学家一律不准返回新中国,王承书和张文裕的名字也在名单里面。

直到1955年,中美关系有所缓和,王承书立马将自己的学术材料打包了300多个包裹,分批寄回中国。

一天,王承书向她的导师辞行时,导师劝她留下来,“现在的中国这么穷,科研条件又很落后,你回去很有可能一事无成。王承书说:我是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我不能等别人把条件创造好了再回去。

04

回国后,王承书和张文裕很快地投入到科研当中。1958年,中科院院士钱三强找到了王承书,邀请她加入新筹建的热核聚变研究室。

热核聚变这个领域对于王承书来说,是陌生的。可是,44岁的王承书却想都没想,就说了“我愿意”三个字。

这是何等的勇气,要知道,热核聚变的研究不仅在中国属于完全空白的领域,而且对王承书来说也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专业,能否成功,谁都不知道。

两年后,王承书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热核聚变领域的专家,还培养了一批研究骨干。

而这时,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第一座气体核散厂504厂陷入了困境。

原本504厂在进行一项高度保密的研究任务——分离铀同位素,提取90%以上浓缩铀,为原子弹提供燃料。

苏联专家撤离,504厂一下子没有了主心骨,全部的工作一度瘫痪,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高浓铀,中国想发明自己的原子弹,简直是在做梦。

钱三强又一次想到了王承书。

1961年,钱三强找到王承书,钱三强试探性地问道:“国家要研制原子弹,你愿不愿意隐姓埋名一辈子,去搞气体扩散呢?”

话音刚落,王承书再一次回答道“我愿意”

为了慎重起见,钱三强再次提醒她:你一旦参加了工作,就再也不能出席公开会议,不能发表论文,需要离开家庭,也要去边远的地方。

只见王承书,脸角一笑,淡淡地说,只要国家需要,我没有任何意见,我能坚持。

就这样,王承书离开了10岁的儿子和丈夫,独自来到西北荒漠之中,开始了隐姓埋名长达30年的学术研究,这一年她49岁。

到504厂,她夜以继日地工作,高强度的工作使得还不到50岁的她,头发已经变白了。

随着一项项科研难道地攻破,504厂得以正常运转。

终于在1964年,王承书带领的504厂成功地制出了第一次浓缩铀。

1964年4月,邓小平来到甘肃兰州,来到504厂视察,王承书作为厂里的代表,向邓小平汇报工作,邓小平仔细地听完,眉头紧锁,对王承书说:“原来你在这呀,自从那次群英会见过你,就没有你的消息了。”

5年前,王承书参加全国群英会时,刚好是邓小平亲自接见的,王承书作为物理领域为数不多的科学家,给他的印象特别的深刻。

同年的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也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也成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05

钱三强第三次找到王承书,问她是否愿意继续留在504厂,王承书又答应了。

钱三强问道:“你有什么困难吗?”“没有”。

“你有什么话让我带给你的丈夫和儿子吗?”“没有”。

就这样,王承书又选择继续隐姓埋名,继续在祖国的西北,默默付出。

这一年,她52岁。

晚年时,王承书好不容易和家人团聚,却过着简朴的生活,家里只有一套旧沙发、一张床和三个旧书柜。

因为年轻时长时间工作,老两口的身体都不太好,所以他们都不想给国家找麻烦。

一次, 王承书患了眼疾,看完后医生建议她打10针进口药治疗,每针600元。

她听后笑着说:“你看,我这只眼睛还值6000块钱吗?

王承书还致力于中国的公益事业,在丈夫去世后,她忍住了悲痛,将积蓄捐给了希望工程,在西藏日喀则建了一所“文裕小学”。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离开了人世,这一年,她82岁。

写在最后

王承书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每一次国家遇到困难时,她都二话不说,就简简单单了说了一句“我愿意”。

正因为有了王承书以及那一代先辈们无私的付出,才让中国在各个领域不断地进步,赶上西方国家的步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