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是一种广泛流传至今的民间艺术形式,它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旧时逢年过节抑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窗户、墙上、门上、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更加浓郁喜庆。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将这项传统艺术与现代碰撞,带你了解非遗文化——剪纸艺术的美。
中国剪纸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唐宋时期逐渐兴盛,“镂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行,说明剪纸的流行。宋元时剪纸又与传统戏曲紧密结合,说明剪纸艺术渗透的生命力。明清时期,社会资本进一步得到萌芽、发展,传统手工业达到非常先进地步,剪纸工艺也获得更大发展,生活中随处可见剪纸艺术的影子。
剪纸是一门艺术,在过去,剪纸几乎可以说是衡量姑娘们的标准。通过一把剪刀,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就可以表达生活中的各种喜怒哀乐。要想剪好一幅作品,掌握方法和步骤十分重要。一般来说,第一步得构思起稿,也就是“画样”,即画出剪纸所用的底样。在头脑中确定要表现的内容后,进行构图布局,对画面进行具体的描绘,画出黑白效果。第二步是进行剪制,也可是刻制,主要有折、扎、旋等方法。刻制主要使用刻刀,得注意走刀顺序,从小处到大处,从局部到整体。要学会掌握剪纸的锯齿纹、月牙纹、朵花纹、水云纹等基本纹样。第三步是进行揭离和粘贴,要做到熟能生巧,保持作品的完整效果。
一事一剪,剪纸在城市化的生活中并没有消失,只是淡化或失去原来的民俗功能。中国剪纸于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现今,当古老的民间艺术与现代的工业碰撞在一起,大众文化意识对节日及人生礼仪中的剪纸使用仍保持着一定的认同与热情。中国今天有近一半的民族遗存剪纸的习俗传统,主要类型包括:服饰类剪纸、信仰与祭祀仪式类剪纸、巫俗仪式类剪纸、生活实用类剪纸。这也反映出中国人集体意识深处对传统民间艺术精神程式的依赖感,也是民族文化基因顽强活力的体现。
在品类繁多的民间剪纸艺坛上,湘潭剪纸独树一帜。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却用自己的一双巧手剪纸蜚声中外。湘潭县白石乡白石村的胡秀英的剪纸艺术《刘海砍樵》,成功申报为湘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胡秀英的手中,一张普通的红纸可以变成栩栩如生的莲花,可以变成可爱吉祥的娃娃或生肖,也可以变成凶猛的瑞兽……她说,她对剪纸的爱好源于年轻时姨妈送给她的一对“窗花”,从那时她就迷恋起剪纸这一特别艺术。
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让你体验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出的世间万物。在这里你将聆听来自民间手艺人的文化传道,尝试剪纸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