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平凡的六旬老人(哈罗德·弗莱)。哈罗德年幼时父母离异,他跟着嗜酒且常常招妓的父亲一起生活;青年时进入酿酒厂,直至退休亦无升迁;与妻子分床而居二十载,唯一的儿子也自杀身亡。及至退休,他只能在清晨大好的时光里靠着除草机轰隆的声音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正如作者所言,如果没有那一封信,哈罗德直至老死,也只会是一个碌碌无为的老头。可是,他收到了一封信,来自20年前同在酿酒厂工作的好友――奎妮·轩尼斯。
奎妮的信很短,只有这么两句话。一句说明自己得了癌症,一句表达自己对昔日好友的祝愿。面对这么一封告别信,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或许只能如哈罗德一开始打算的那样,写封信或者打一个电话吧!故事发生的契机,正是与这封回信有关:为了寄出这封信,哈罗德迈出了他朝圣之旅的第一步。
我在读这封信的时候,常常会想起另外一群朝圣者,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汇聚在通往布达拉宫的天路之上,三步一跪五步一拜九步一叩首。是的,我时常感慨于信仰的强大,亦佩服朝圣者们的心性之坚定,但我还是疑惑,究竟是什么促使他们迈出第一步?
“万事开头难”,这是老话,亦是经过检验的真理。许多人感慨自己的生活平淡无奇,许多人抱怨人生有诸多不如意,许多人把逃离二字挂在嘴边,许多人大肆鼓吹要勇敢的面对……
大多数时候,这些个“许多人”都只是说说而已,想要逃离而无处可去,无决心可以支撑,想要面对而无力面对,只好一边带着枷锁自怨自艾,一边羡慕着他人的自在洒脱。
说到这里,我要提到我很喜欢本书男主人公的设定――一个已经退休的六旬老人。他的生命已经不再鲜活,他的人生已经走向末端。
尽管如此,在契机到来的时刻,他依然遵循内心的声音,义无反顾的踏上自己的朝圣之旅。一路上他的肉体受尽折磨,他的灵魂却得到了救赎。他思考那些过往的日子,重新审视他的亲情、友情、爱情或者说是婚姻。他在不断的行走,也在不断的找寻自己内心的声音。
我相信,往后的岁月,他会成为一个内心安详的人,他感受到的是青草的芬芳而不是嘈杂的噪音。
说实话,我很羡慕他,羡慕他能够在迟暮之年恍然大悟,活成一个明白的人。人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可以默默无闻,但不可碌碌无为,可以普通,但要活得明白。我也知道,只有思考和审视,可以让我们过得更加明白。
最后,祝愿这世上每一个你都可以幸运的走上自己的朝圣之路,也祝愿在这条路上行走的每一个你,都能勇敢而坚定的走完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