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泛黄的书卷,走出亘古的岁月,今天我分享的是大唐诗人---杜甫。一袖清风,一杯净土,存于乱世,颠沛一生的杜甫是怎样的呢?
杜甫的经典画像:
紧锁的眉头,凝聚了抹不开,化不去的忧愁,飘乎的清髯、微微上眺的双眸,在遥望整个天下的离合悲欢。
杜甫的别名:
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杜草堂、老杜,
自号:少陵野老。
杜甫的思想: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语出《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他的理想是辅助皇帝成为尧舜那样的贤明君主,使政通人和、风俗淳厚。”
杜甫的诗作:
早期: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时年24岁),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山东兖州(济宁市)司马一职,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颇清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现存名诗《望岳》,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
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中期: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时年36岁),韦济任尚书左丞前后,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期间所写下的求人引荐的诗篇《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吐出长期郁积下来的对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材的悲愤不平,这是他超出常人之处。这首诗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的一篇。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爸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数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快快,只是走跋跋。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为了理想,骑着毛驴,踏月而起,乘月而回,数次干渴权门,多方请求举荐,只为寻一伯乐,求取功名,梦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杜甫曾沦落到“莫药都市,寄食友朋”的地步。但他不论青丝白发,始终不曾停下追求的步伐,只待有朝一日,实现政治抱负,力图报效祖国。
后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时年49岁)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经历过国破家亡,白骨遍野的“安史之乱”,见识过被迫服役,奔往前线的满鬓苍苍的老汉、老妇和豪门酒肉言欢,恻隐之心在“三吏三别”中一览无余。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霄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劫。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曾经,我不能理解杜甫“安德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自己的茅屋尚不蔽风雨,又怎能做到心忧家国,兼济天下?
这首诗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而博大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
晚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时年51岁)。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中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和精神境界,被称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