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 周日 阴天 略有寒意
闲来无事,打开APP看了下周星驰的新喜剧之王。本来网上一顿的烂评,让我一直没有勇气打开这补影片。但不知为何还是鬼使神差的打开看了下,也许是《喜剧之王》已经过去多时,有点小小的期待于憧憬,或者是对周星驰的信任吧。
但无论怎么说,该还的电影票还了,接下来看的就是电影本质了吧。由于之前看了网上的评论,期待就很小了,全当时消磨时间吧。看谁的电影不一样呢?还不如看周星驰的,至少还是一部没看过的。
接下来,先说说我吧。大学毕业便来到一家IT公司上班,成了别人口中的程序员。可是呢,公司生活真的平淡如水,平稳的就像生活在养老院,当然这里面真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原因。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把公司定义为养老院,让我也不是那么的全心全意的付出。
于是过着,985或是986的生活,时间一长已然忘记最初来杭州是为了什么。得过且过的每一天。拿着外人看似还不错的工资,其实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我已然从最初的的雄鹰变成了圈养的家禽。
曾今也是每天上班前练习下英语,下班看下专业书籍或者其他提升自己技能的书籍,现在抖音,腾讯视频,小红书的一个接着一个不断的刷起来。有时想看一部电视剧,要是腾讯视频没有(因为我冲了年会,一般喜欢在它上面先找),就会展现自己的能力网上各种找,倒也是很少有找不到的。
于是,日复一日的过去。开始倒还不觉的什么。后来是越来越觉得心慌,又开始用微信读书。以此来缓解下自己的焦虑。但只有自己清楚啦,用微信读书自己掌握的能有多少?而且大部分时间还用来看读书评论,看小说,看漫画。真的不敢想象,这样的我再过一年,我会有多么的讨厌自己。每当尝试着改变自己,可一转念,就被生活打败了。
谁不喜欢,自由自在,放纵自我的生活啊?
可是,比这些我更害怕自己的沦落。行业里经常听到,程序员35岁是一道坎。我害怕啊,我读书晚,步入社会晚,如今已经二十六了,青春没有几年了。我害怕,当我三十五岁的时候,能力不行,公司说不要我,我没有底气回复公司:那行,明天我去对面那家就是了。
直到现在还依稀记得当初的豪言壮语,只要给我一个跨人这个行业的机会,我就能改变这个行业。随着荒废的日子,那还敢有当初的雄心壮志?我怕,再这样下去,我指挥是被这个行业抛弃的人,别说去改变他了。
当然,在打开这影片时我根本没有吧上面说的事情想过一遍,哪怕是一点点的念头。因为我这样颓废的已经过了一个月,有人说二十天养成一个习惯。一个月,我早已经把我的懒惰释放到最大了,把自己的梦想丢到了梦里十八层地狱了。
但是不得不说,网上给这部片子的评分有的高,有的低,不是没有原因的。我想着大概就是周先生自己的问题了吧,它太自信了,也太狂傲了。他也许以为前面的轻描淡写,伏笔铺垫,后面的推陈出新,再加上他熟练的拍摄手法,会让观众喜欢,或者说至少让观众震撼。但是这已经不是那个香港刚刚回归,内地仍旧是经济萧条(我希望这个次没用错,至少和现在比,有点萧条),中国人的独有特征---越是不行,我越是兴奋劲贼强,向别人证明我可以!
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太快了,势头比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日本泡沫经济时期还要快。人们已经不允许自己慢下来了,已经很少有人能真正静下心来,安安静静的从内在欣赏一部电影了。人们更喜欢的是,快餐式消费。特效越是炫酷越是,吸引人们的眼球,不在乎,当初他们刚入电影学院,导演专业老师说的第一句话了,电影是通过视觉向观众传递你的想法,你的认知,你的观念。现在更多的是趋向于好莱坞的,电影特效模式。当然我这也不是讽刺什么,那部电影,或者是那个国家。及时是美国好莱坞,曾经也不像现在这般热衷于特向。
我想这大概因为我老了吧,毕竟奔三的人了。看电影,更想获得的,是观看这不电影给我身心带来什么样的体会吧。比如之前的绿皮书!
话说回来,电影的后半段,依旧是没有什么创新。对于像尝鲜的观众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什么?我花了钱,你给我看的就是这种?东拼西凑出来的?不到一百分钟的粗制滥造?
于是啊,可以想象,此时该是满屏的江郎才尽。这点不得不说,周先生很是敷衍,及时要表达什么,也该是新鲜玩意来掉动下观众的视觉吧。或许是周先生深思熟虑,怕若是在弄点新鲜玩意儿,我等在电影院更是看不明白怎么回事了。(暂且想象周先生是一位善解人意的导演吧)
可我呢?正好被周先生迎合了口味。我啊,本来就是放松无聊看的电影,那还会在乎剧情的新颖,能看就行。让眼睛能盯着屏幕就行。
就这样到时坚持着看完了周先生的电影。
已经说过了,剧情很俗套,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一小时可以了解世上所有套路的年代,这剧情真的是俗套的不能再俗套了。
这也是我很不满意周先生的地方之一。但有时感动啊,真的不需要什么大波打折,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一个眼神就足够了。大概是周先生的成名之路的心酸,大概是宝强的成名之路一样的心酸。大概是,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对梦想的肯定,切中了我的要害。
整个电影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后,真的整个人为之一振。就如同前面思考的那样,现在我是自己喜欢的我吗?是未来自己喜欢的模样吗?显然不是啊。读了那么多年书,即使说十年寒窗苦读也一点不为过,付出了那么多,就是为了将来蜷缩在一个地方,知道老死吗?既然这样何故背井离乡?何故起早贪黑?何故浪费十余载青春?故乡人亲月明,难道没有一席容身之所?
对于这部片,你给他低分我觉得不为过,你给他高分也属于真实。
大概是周先生太过于想表达自己,想表达一类事物,这样共鸣的就会很少 了。毕竟人生若逢知己,千杯少!可,千杯在哪?知己又是何其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