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新出炉的高考语文六套作文题目中,命题有共性也有个性,全国新课标I卷作文题有紧跟时代的鲜明特点,命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个命题让我想起思辨力一词。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工智能成了炙手可热的话题。人工智可以为我们带来什么?它可以提供对大量信息的访问,帮助筛选大量数据并提供相关信息,使人类更容易理解这一切,并能够专注于更高层次的思考和分析,这是批判性思维的关键部分。我们从人工智能中获得更多答案,这可能会促使产生更多问题,因为人们会更深入地挖掘并寻求了解答案背后的背景和含义。
人工智能虽然神通广大,但是它也有自己的短板,比如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情商,这些技能更难实现自动化。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究竟是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还是保持思维的独立性?思辨力显得尤为重要。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相似,它是客观分析信息、识别模式和缺陷并做出明智的决定或判断的能力,同时也能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和假设。
如何培养思辨力?对于年轻人而言,通过鼓励他们提出开放式问题,探索多种观点,并参与促进分析思维的辩论和讨论,来培养思辨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例如自然灾害)的新闻文章,然后要求他们讨论诸如“此事件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或“我们如何防止将来发生类似事件?”之类的问题。如果学生不能立即回答,老师应该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提出澄清性问题,或提供指导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给他们答案。如果学生难以直接回答,教师可以尝试使用“思考-配对-分享”,让学生在与全班分享之前与伙伴讨论问题,或者提供图形组织者来帮助他们直观地组织自己的想法。为了鼓励思辨精神,教师可以通过使用诸如“如果......”、“如何可能......”、“如果......”或“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等词干来准备促进批判性思维的问题。鼓励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并建立联系。
在备课时,教师应该仔细考虑他们准备的问题,预测学生可能的反应,并考虑他们将如何引导讨论以鼓励思辨和对想法的探索。项目式学习能够有效促进思辨力的发展。例如,在一个虚构的岛屿上为1000名居民设计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考虑能源、水、食物、交通和废物管理等因素,并创建一个提案提交给岛上的市长。
著名投资家查理芒格,曾在访谈中说过一段话。在二战期间他担任气象学家,他需要帮助飞行员提供飞行信息。他只是把问题反过来想,“假使我想杀死很多飞行员,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引导到结冰的地方去飞机无法控制,或者让飞机安全着陆前飞到一个燃料耗尽的地方”所以,他想尽办法让飞机远离这两个点。逆向思维也是批判性思维的一种,用逆向思维,事情的发展反而要更好。
人工智能会让过度依赖答案的人失去提问的能力,但会让有思辨力的人的更善于提问。新事物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利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