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就是喜欢,恶就是厌恶讨厌。仁者是不偏私的,没有个人的喜好掺杂在其中。仁者看人不是看外在,而去看他的内在,看这个人的心念是不是仁的,是不是合道的。当我们自己是一个仁者时才能看到他人的不仁。如果我们自己不是仁者,我们看不清他人是不是仁者,此时就会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对待他人:这个人做的事情是对我好的,我们就喜欢他;这个人伤害了我的利益,让我看着不舒服我就开始厌恶他所以内在没有仁的人待人是有偏私的。只有内在有仁德的人,才能公正的喜好或厌恶一个人。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真正立志要去修仁的人,没有恶事,没有恶行。这是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己自然而然所达到的状态,看不到自己厌恶的人,看不到别人不好的事情,没有厌恶。首先仁者是没有偏私的,没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就没有厌恶的人。可是又告诉我们“能恶人”。为何讨厌一个人呢?因为这个人可能没有礼,可能不仁不善,可能没有德行。厌恶他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在帮助他修正自己,而不是为了讨厌而讨厌,而不是只顾指责和批评。
我们举个例子,就拿教育孩子来讲,没有仁德的父母通常是一味的批评和指责,有仁爱之心的父母会寻找其中问题的根源然后用智慧去解决问题。比如说孩子不爱学习可能是没有自制能力,我要帮助他提升自制的能力,帮助他去成长。
“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这是我们在八佾篇所学的内容是说每个人的天赋不同,优缺点各不相同,这个时候我们发现他的不足之处让他去修正,没有个人的喜好,不看他的外在,这是仁者爱人和恶人的方式。不会有个人的偏袒和感情色彩,只会就事论事。
我们在学习《论语》当中,孔夫子有很多就事论事的事情,比如说提到管仲,说他是一个有仁德的人,“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说因为管仲的仁德我们才不会沦为夷狄,才有了文化的传承。但是同时也说到管仲是不知礼不节俭的,内在的修为是不够的。孔子评价自己的弟子,也是一样的,做得好的地方就是好,做得不够的地方就会讲出来,这就是圣贤的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