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祚欢,爱聊天的老头。
用嘴聊了半世,笔聊了700万字。
但还是嘴占上风,许多人不晓得我还出过一摞书。
其实这无所谓,咱们接着聊,聊武汉。
◆◆◆
民国时期,汉口金号遍地。不论其大小,它们在所在街区都是最辉煌的铺面。
因此在金号找财源的人也多,红黑两道,九流三教,都爱盯着金号老板的口袋想点子弄出来点什么事来。
那时的政府想找金号的岔子,有一个百用不衰的理由就是“扰乱金融”。
这条理由应该是“颠扑不破”的,别看金号卖的是金银首饰,他们真要把市面上的金融秩序搞乱,那还不是什么难事。事实上,求做太平生意的金号老板们从来没谁有那么大的胆子,去“扰乱”一回,但他们能够扰乱的潜在力量,确是不可忽视的。
金号从开张的那一天起,就具有了金融业的功能。
首先是那时候国家储备的种类比较单一,世界上的货币又多是金本位(国民党时期搞过银本位,但金圆券时就彻底走金本位的路线了)。当黄金成为国家最重要的储备时,全国大大小小的金号的动静就存在着对国家金融秩序的潜在威胁。
另外,一些实力强、信誉好的金号为了谋取寡头地位,常常兼营钱庄、典当,这就从组织形式上直接把金号和金融联成了一体。
还有,许多位高权重的人物有了较多的黄金一般不在银行存放,而选择金号委托保管。这样,存金的利息照拿,他们的财富也能不显山不露水地得以储藏。当然金号为存金者付利息不会白付,他们把那些存金拿去投资,开拓他们的市场,赚取更多的利润。否则他们就只能赔本赚吆喝了。
对于金号,这些扩大财源的方式也不是没有隐忧。如果同行中有人想收拾哪一家金号,打听清楚它的储金者,在那些人中散布那家金号外强中干无法付储金的谣言,就极有可能引来储户的挤兑,那家金号被挤兑得山穷水尽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由于吸纳储金的金号一般是大金号,它生生被挤兑风潮搞垮,就可能引起一座城市方方面面不同程度的震荡。金号对金融秩序的真正“扰乱”倒正在这里。
和金号相关的钱庄、典当本身就存在挤兑风险,一旦和它的主业一起倒了霉,那震荡的面不就更大了吗。
这些隐忧,迫使金号老板们不得不战战兢兢,防备着任何变化影响到自己。他们最关注的是国际金融对黄金价格的影响。汉口大一些的金号,都在上海安排了打探行情的人,天天向汉口报价,汉口则依上海的行情天天公布“标金(没做成首饰的纯金)每市两价若干、每市两工价若干”。汉口的每家金号都要在招牌之外另立一块“早晚时价不同”的告牌,以避免出价时的口角。
和金融业一样,金号也是最容易受国内外局势影响的。在汉口有两次最突出。
一次是一战时期(1914-1918年),国际金融受一战影响,黄金价格惨跌,汉口的金号几乎无法做生意。有的人却在这时趁黄金价格走低大量购进,到了战争结束,他们可不就发了么。
一次是建国后。由于蒋氏父子已经早早卷走了中央银行全部黄金储备,连李宗仁派人到上海作第二次搜寻都无功而返,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国库几乎无黄金储备可言。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是不能允许私人从事黄金首饰业的。于是武汉市政府建立之初,就通过银行组建了国家经营的金银制品厂,然后限制私营金饰。这以后的几十年,武汉就没有一家私营金号了。
现在武汉出现金号,不管它们是谁经营的,它们对金融秩序都不会造成什么影响。2006年市场金价几度大起大落,看看还有谁像1948年那样张皇失措,抢购抢抛?时代不同了,背景不同了,国家储备已不是黄金一枝独秀,黄金不被看成惟一的保值信物,谁想开金号谁去开就是了。
文丨何祚欢 编辑丨张俍
图片来自于网络
设计丨Cami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