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们仨》有感
如果你看过钱钟书先生笔下的《围城》,或许会感慨社会的风气不正,又或是愤那情不真。其实,与《围城》这书中的婚姻爱情相比,当今社会的人们对婚姻似乎才是更加抵触。然而,读了《我们仨》这本书,我觉得婚姻未必是爱情的坟墓,相反婚姻可以是爱情最高级的殿堂。
《我们仨》这本书出自一位文学斐然却又淡如菊花的文学大师杨绛先生之手。在我眼里,杨绛先生身上所展现的美不是红玫瑰的热烈,亦不是牡丹的倾国倾城,而是如兰般的淡雅自然。《我们仨》这本书里少有华丽的句子,更多的是生活亲历和真情流露,借杨绛先生之口将他们一家三口的故事娓娓道来,让作为读者的我如沐春风,新生了许多对婚姻坚信的理由。
婚姻非坟,在于给足了彼此偏爱,四下皆无人,四下皆是你。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在清华园的相约,一眼便是万年,那是独一份的肯定与偏爱,把眼底和心底都给了彼此。偏爱是钱钟书先生那句“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般高的评价只许她一人;偏爱是“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从未后悔”的坚定与深情;偏爱是只在你面前服软,只在你面前当小孩的信任和依靠。杨绛先生写信予他一字“怂”,而钱钟书先生回信予她“您”,这可谓是情比金坚,只许一人。而今呢?有多少人可以做到情只付一人呢?又有多少人认为多次恋爱可以增长见识、积累经验呢?当今的一些爱情里掺杂了太多利益和不完全良好的动机,爱情里的真诚也少了几分,导致分分合合的情况十分常见。
婚姻非坟,在于相互理解,相濡以沫,而后孕育了爱情的结晶。在书中记录了许多她们一家三口一起生活的小事,钱钟书先生并不认为女人就应该相夫教子当家庭主妇,正是他理解杨绛先生,深爱杨绛先生,才使得杨绛先生在文学和建筑方面有很高的建树,也使得他与自己的女儿钱媛关系十分好;可在当今社会里,婚姻似乎还不在他们的计划里的时候,就只能奉子成婚了。这个时候婚姻并不完全是他们对爱情的表态,可能就为婚姻中很多的矛盾埋下了导火索,也让更多人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婚姻非坟,一定程度上在于良好的家风。在战火纷飞的时代里,他们明明可以为了逃命而前往外国当二等公民,可是他们不但没有选择逃亡,反倒选择了死守上海,与祖国同在,他们也是做到了“只有死别,没有生离”,这也为他们的家风添上了“爱国”和“坚定”。他们三人共有一个特点“爱书如命”,各自研究自己的领域,在研究时也从不依赖身边人,为他们家添上了“书香”和“自强”。他们擅长用信传达自己对家人的爱,爱落于笔尖,宣于纸上,也入了人心,在信中有钱媛与钱钟书交流的图画,增添了活力,为他们家增添了“温馨”和“生机”。当今的社会里,有多少男人认为带孩子是女人的事,又有多少女人觉得男人就应该赚钱给女人花,这些在我看来是“迂腐”,是“白日做梦”,归结来就是相互理解不多,爱意也不够。
当一个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他的身份也在增加,不仅是自己,也是别人的丈夫或者妻子。以后的日子里少有的是浪漫和惊喜,更多是柴米油盐和鸡毛蒜皮,只有两人一起把生活里的问题处理得好,才可能拥有幸福的婚姻生活。否则,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有可能成为矛盾发生的导火索,使得两人不合,争吵不断,痛苦度日。
在看《我们仨》这本书里描述的他们三人的家庭生活的段落时,我嘴角的弧度完全不受控制,快弯到了眉眼,让我更加相信爱情,对婚姻有了更多期待,对“平平淡淡就是真”的这种“细水长流”有了新的理解。在杨绛先生以梦提笔,回忆了她与丈夫还有女儿的美好生活,也让我知道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要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机会,把握美好。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世间人生活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