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太多不经意又转瞬即逝的美好从我们身边逃遁,而这些美好就是我们时刻渴望的,却又时常忽视的,所以我用一杆娴静之笔,一颗发现之心,不时采撷之,企求定格生活缝隙间的美好。
雨后初阳
雨后清晨,初生之暖阳,悄悄爬上山峦,直至峰顶,崭露头角,丝丝缕缕的柔光如花之柔软触须跃上脸庞,如柳絮飘然而至,阴雨中阴翳的心情被荡涤无几,豁然明朗,每个人脸上都漾涌着纯净的笑容。暖阳的颜色也随着时间的变幻由深一层一层晕染开来,直至中天耀眼的一爿光斑,强烈地投射在地上的每个角落,丛林中,绿荫匝地,悠然恬静,烈日抓住树叶间的空隙,投下条条光束,风移影动。只是人们向来喜欢初阳,不喜欢烈日,就像人们只喜欢追逐少女,大概是因为人们喜欢新生,不喜欢衰老。
茶禅一味
品茶,须瓷杯,须幽静,须慢品,须回味。一抔嫩芽,兑以沸水,翻滚沉浮,香茗便成。只是再好的茶叶,也泡不过五遍:第一遍苦涩,第二遍醇香,第三遍浓烈,第四遍清冽,第五遍清淡,其后则色香味俱失。忽然有一天,这品茶的过程让我想起了人生,青涩的少年,甘醇的青年,余香的壮年,沉重的中年,以及越来越淡,逐渐丧失人生之味的老年。这是何其惊人的相似,原来这就是舌尖上的禅。
渐悟与顿悟
生活是一个顿悟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渐悟的过程。因一件事可能会让你瞬间明晰生活的意义,但生活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而是时时变幻,像一个无底的时间黑洞,也像一个万花筒,需要继续领悟。顿悟之后还有顿悟,还有渐悟。只不过顿悟是一下子的事情,而渐悟是一辈子的事情。生活也就是由无数个顿悟和无数人对生活意义的渐悟组合成的,但生活的真正意义没有固定真理,也不会一成不变,需要在心历路程中用心顿悟与渐悟。
青春
谁的青春不万岁?谁都不想动笔写给终将逝去的青春的信,不知道开头怎么写,不知道结尾怎么写,更不知道内容写些什么,每个人都会时常说珍惜青春,可每个人又都在挥霍青春,弃置如粪土,进入一个二律悖反,你我都是。看到一篇题为《用一场青春,换一道皱纹》文章,下面有人评论“为什么不是用一道皱纹换一场青春”,其实这是不能交换的,而是必然会达到的状态,即使你不想老去,可终将会老去,因为那皱纹就是我们青春最好的证据。青春,只要拥有过、挥洒过就已足矣!
母亲
每个人的母亲都是平凡而伟大的,她们十月怀胎,历经分娩之痛,把我们带到人间,哺育我们,天天和我们厮守在一起,时刻关注我们,唯恐出了什么差池。小时候,她们盼望我们快快长大,长大后,她们企盼我们尽量留在她们身边。无私、善良、伟大……这些词都不足以准确地修饰母爱,因为母爱不需要任何修饰,如清晨草尖上低垂的露珠般透明,如黄昏天幕上悬挂的夕阳般温暖,如记忆中无声的黑白照片那样静穆,如泛黄的麦田中的麦穗般朴素。让父母流浪的心得到安顿,一个电话,一句问候,就足以感动母亲,给母亲最好的心灵慰藉。
天下的母爱,是没有语言能够表达的,最好的记录方式就是感恩,不要让母亲留在我们记忆中的只是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或者坟前墓碑上风吹雨打的照片。
分化
人,总在一次又一次分化中进入一个又一个行伍中,至于说这个行伍是不是你想要的,只有时间可以证明。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我们真的怕站错队伍,可是我们又不得不做出选择,而有时我们不经意间就站在了某个行伍中,我们不了解别人,别人也不熟悉我们,站在一堆陌生人中间,我们感到孤单,感到无助,只因我们有某些相似点,有某些重叠的理想,抑或者你和他们的理想完全相违背,但只要在一个行伍中,就必须无条件接受共同的口号。
当你在一个行伍呆腻了,看透了,想要进入下一个行伍,总是要做出些牺牲,再做一次赌博式的选择,徘徊观望许久,说不定站进的还是一个错误的行伍。最后我们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轮转中走进最后一个庞大的行伍中——一个黑暗的行伍,每个人都会无条件进入这个行伍,最后沉寂在这里,这里就是最后的归宿。
月色空濛
上弦月被流云羽化后朦朦胧胧地悬垂在西南天垂,泛着月晕,悠然意远,气韵生动,投射下来的月光轻如晚风,悦耳舒爽,似梦如烟。闷热的暑气在月色的包裹下沉入湖底,安然恬静,身心舒展,躁动的心开始慢慢沉静,和这清馨出尘的月色相得益彰,甚是微妙。
澄净的月色和马路旁橙黄的灯光浑然一体,不可明辨,分不清是月色笼罩着灯光还是灯光掺杂着月光,散步的人儿徐徐走过,投射在地上的身影在一个又一个路灯下由长变短,再由短变长,和主人一起行走消失在无灯的夜幕中。
路旁在烈日下暴晒了一天的叶子开始趁着月色舒展,顽强呼吸,悄无声息地抽出新芽,缓缓发散,在第二天清晨,在晨光熹微中和着露水开始螺旋生长,一切都在人们安然入梦之后日复一日地进行着,毅然决然地生长着,只为挣得一米阳光,一滴晨露。
叶都如此渴望向上,人焉能不求上进?
何为友
一人问:“何为友?”
禅师答:“友分四种:一如花,艳时盈怀,凋时丢弃;二如秤,与物重则头低,与物轻则头仰;三如山,可借之登高望远,送翠成荫;四如地,一粒种,百粒收,默默承担。”
人低头见影,有悟:待友如何,便遇何友,友如镜。
说到此,我想起了孔子的话:“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每个人都会结交很多朋友,当然会有很多种类型,至于说TA是你的最佳益友还是最佳损友,想必每个人心中都会有杆秤。我们想要的朋友不是当你得意的时候,他把你戴在头上;当你失败的时候,他就弃你如敝屣。我们要的是彼此肝胆相照、推心置腹、开诚布公。坦诚以对的人,这样的人,相交一生,才会没齿难忘。就像禅师说的第四种朋友像大地一样淳厚,有一颗宽广的心,给你一粒麦,你会还我一片麦田,当然这并不是豪抢强掠,而是一种胸襟的彼此观照,肚量上彼此包容,虽淡如水,却心心相印。只是我们换了一茬又一茬的朋友,淡忘了老朋友,又结交了新朋友,最后还是没有找到几个如地的朋友,这并不奇怪,因为你都没做到这样,怎么能够希望别人如此?
人生得一知己,怡然自足,死而无憾!
舍与得
历经失去,方知得到之不易,只是在得到时,谁都没有认真把握,好好珍惜,肆无忌惮地挥霍,直到失去,失到无物可失,方才觉悟,只是为时已晚。这想必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阵痛或隐痛,只是许多人好了伤疤之后,就忘却了当初的铭心刻骨的痛。
没有什么不能失去,就像没有什么必要得到一样。
梅·萨藤《独居日记》中这样说道:“我过去一向忧虑过分,似乎对注定要失去的总不肯放手,这抓紧不放无疑是对爱的扼杀,这爱就像一只小猫不能抓得过紧,或是一朵花,握得太牢它就会萎谢。任它而去,任其自然,给它自由,也给自己以自由。”
给别人自由,也是给自己自由。有时舍在一定程度上是另一种得,只是这种得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没有白白的得,也没有白白的舍。有时把不值得的东西看得太重,握得太紧,反而会加紧它的流失,而有些看似重要的东西,其实是很不重要的东西,这些东西我们必须舍弃,只是看不开,舍不得丢掉,到最后才发现:自己看重的东西原来是一团云烟,来去无踪,飘然即逝。